海權時代的巨無霸-中國造船廠

 

   中船高雄造船廠位於高雄港第二港口,面對臨海工業區,廠房長750公尺,寬175公尺,佔地面積達九十三公頃,廠區瀕臨高雄港,且以臨海工業區當腹地,是十大建設中第一個完成的重要建設,可見國家對中國造船廠之看重。其發展方式,是一面建廠,一面造船。於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建廠完成,同時也建造好第一艘四十五萬噸級巨型油輪。

 

                                                由紅毛港輪渡站 遙望對面的中船大船塢

  

   台灣地區造船工業的沿革,應追溯至民國廿六年(昭和十二年),日人在基隆和平島建築二萬五千噸船塢一座,並由三菱重業株式會社投資成立「台灣船渠株式會社」並興建工廠,從事艦艇之修理工作;又於民國卅年(昭和十六年)續建一萬五千噸船塢一座,但由於太平洋戰爭日趨猛烈,工程停擺,直至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後方始完成。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資源委員會與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商定,將高雄株式會社台灣鐵公廠與台灣船渠株式會社合併,定名為「台灣機械造船有限公司」,並於卅五年五月一日正式成立。嗣後為便於管理與專業化,再將機械與造船分開,成立兩個公司。原船渠株式會社於民國卅七年正式成 立「台灣造船有限公司」,自民國四十一年資源委員會撤消後,直隸經濟部。

 

    

 

  

 

   中船公司的建立,早在民國五十六年即已開始擬議,五十九年五月廿二日,經濟部成立大造船廠籌建專業小組,研討建廠原則,外商投資合作方式等,直到民國六十年才在各方面條件成熟,並在經濟部積極推動下,遂在六十二年七月正式定案,擇址在臨海工業區中鋼路三號建廠,而中船與中鋼均為十大建設之一,且均為跨越前鎮與小港二區的大型工廠。土木工程是委託中興工程顧問社代為設計,但招標、施工、廠房佈置及監督等委託台灣造船公司技術支援,除船塢土地外,其餘由中華工程公司按工程需要分區整理,於六十三年五月完成。造船廠的基本重要設施大船塢,在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與日本鹿兒島建設株式會社完成簽約,整個工程在六十六年十月前限期內提前完成。中船為配合巨型船隻建造的發展趨勢,即在建廠之前採取未雨綢繆,建造一座一百萬噸級的超級巨型油輪的大船塢,長度九百五十公尺,寬九十二公尺,吃水九十二公尺,為世界第二大的船塢,可同時建造三十萬噸大油輪三艘,或四十萬噸級大油輪兩艘半的容量。

 

參考資料:中船公司、嘉義市橋平國小、高雄市教育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