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件


 
˙定義:凡具有脊椎,鰓及鰭,能在水中生活的冷血動物,都被稱之為魚類。
˙ 外部構造:魚類身體的外觀可以區分為頭、軀幹、尾和鰭四部分
˙頭部:頭部有許多重要的器官,例如眼睛,魚鰓等…. ,魚在水中用鰓呼吸,脆弱鮮紅色的鰓有鰓蓋保護。
˙軀幹:軀幹皮膚外層包著鱗片、黏液有保護皮膚的作用。魚體上有一或二條的側線,藉由側線的偵測,魚類能感到水中細微的變化。
˙尾:尾部有尾鰭,藉由尾鰭的擺動,提供魚類前進的動力。
˙鰭:鰭是魚類的運動器官和平衡器官,魚的身上總共有背鰭(一個)、尾鰭(一個)、胸鰭(一對)、腹鰭(一對)及臀鰭(一個),胸鰭如同船槳控制行進方向。

˙台灣魚類圖 在水產培育所裡,看到了這張圖,上面有台灣有各式各樣的魚類,有的長的很奇怪,有的看起很漂亮。培育所的解說員說許多漂亮的魚是為了吸引雌魚繁衍下一帶。

˙魚卵  
這是我第一次看過魚卵。成魚會把魚卵附著在布袋蓮的根上,布袋蓮的根上有一點一點白白的,那就是魚卵。老師跟我們說等到卵孵化成魚,就要把布袋蓮撈起來,不然那些生出來的魚會把布袋蓮的根吃掉!

˙魚寶寶
在水產培育所看到好多水族箱,其中這幾個幾乎要眼睛貼著看才可以看到東西。水產培育所的解說員說因為裡面住的是剛孵化出來的小小魚寶寶,很可愛喔!

˙魚苗  
水池裡都是不同種類的魚,但是因為他們都還小,所以很難分辨他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哩!裡頭有許多魚躺在池底,牠們並沒有死掉卻無法自由的游泳,我覺得很奇怪,問了解說員。他說這些是發育不好的小魚,慢慢會死亡,這是自然的現象,適者生存不適者就會被淘汰。

˙石賓  
˙鯉科:Cyprinidae
˙學名: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Gunther
˙俗名:石斑,臺灣地區特有種。
˙特徵:身體細長,側扁而略圓,具有兩對鬍鬚; 體側具 7 條黑色橫帶,幼魚最為明顯,成魚體色愈黑,橫帶愈不明顯。
˙體長:成魚約 10∼15 公分,大者可達20公分。
˙習性:主要棲息在水流急湍或較清澈之淺流、深流、深潭中,成群之成魚常發現於急瀨中巨石後潭淵處,而幼魚則見於岸邊緩流,為雜食性,以石頭上附著之藻類、水生昆蟲為主要食物。
台灣石賓是溪流常見的魚。但是解說員說牠不是東部溪流的原生魚種,是有人放流。而且解說員還說石賓會吃小魚苗,這樣會造成其他魚種數量減少。花蓮在荖溪及白鮑溪下游可以常常看到,但是到了中上游數量就會變的比較少。

˙台灣馬口魚  
˙科別:鯉 科(Cyprinidae)
˙學名:Candidia barbata(Regan)
˙俗名:山鰱仔、一枝花
˙棲息環境:牠喜歡生活在冷水區域,牠大多棲息 在河川的中上游及支流。在一般溪流中,牠喜歡在潭尾、潭周圍的淺灘以及潭頭較緩流處活動。
˙外形特徵:幼魚的特徵是體側中央自鰓蓋以後有一條稍寬的藍黑色縱帶,延伸至尾柄末端。成魚的體色偏黃,體型可達20公分,泳鰭呈現黃色及鮮紅色,嘴巴附近有追星。
˙食物來源:雜食性。
解說員有跟我們介紹荖溪橋下可以釣到許多馬口魚的幼魚,然後在白鮑溪的攔沙壩底下潭區有人釣過成魚,聽說非常漂亮喔!好想看喔!

˙和尚魚  

˙科名:日本禿頭鯊
˙學名:Sicyopterus japonicus
˙俗名:和尚魚、烏老
˙棲息環境:為典型的河海迴游魚種,屬於溯河產卵迴游魚類。喜歡整群居住在清澈而沒有污染的溪流,其溯游能力很強,若無水庫或大型攔河堰的攔阻,其可溯游爬越攔沙壩或小型瀑布,上溯至溪河中上游水域,至離河口超過五十公里的上游區。
˙外形特徵:通常7~15 公分之魚體較常見,最大體長可達20公分左右。因為頭部真的很像和尚所以被稱為和尚魚。屬於虎科,腹鰭特化為吸盤狀,並連於腹部,前方的繫帶成深臼狀,深紅色。體被細小櫛鱗,沒有側線。身體淡綠色或暗褐色,背部有8- 11個深色橫帶,但是會隨環境變化。
˙食物來源:以附著性藻類為食物。

你知道嗎?我們常吃的魚勿拉魚大部份是和尚魚的幼魚,和尚魚會到出海口附近產卵,卵孵化後會在海浬生活一段時間,所以不要常吃魚勿拉魚比較好,以免將其他魚類的幼魚一起吃掉,這樣大魚就沒有食物可以吃,大魚就會越來越少了。

˙魚固 魚  
˙學名:台灣鏟頷魚
˙俗稱:苦花、苦偎、齊頭、齊頭威,泰雅族原 住民叫牠蒂烈娜。分佈於全省各山地溪流,多棲於海拔三百到一千餘公尺的水域,以矽藻、蜉蝣的幼蟲或石蠶為食。
˙特徵:苦花魚體銀白色,背部蒼黑色。幼魚各鰭淡紅色,雄魚金黃色,雌魚各鰭深紅色,吻向前略突,口下位成橫裂狀,有一對不明顯的短鬚,下頷前緣薄而平直,有一層如鑿般的角質鞘。背鰭有未分叉鰭條三枚、分叉鰭條八枚 、臀鰭未分叉鰭條三枚、分叉鰭條五枚;側線鱗片數目約在41~45枚之間。
˙體長:通常一年生魚體約10∼12公分,其後越長越慢,五年可生長至三十公分左右,據文獻記載,苦花最大可達六十公分。
˙資料來源:戶外生活出版社台灣常見魚類圖鑑
從白鮑溪的回程途中老師帶我們去認識溪邊的魚類,我釣到一隻苦花魚,解鉤子的過程中,牠不小心掉到地上,所以身上有許多小石頭,我揀起來後嚇了一跳,牠的嘴巴好像是數字一,跟我認識的魚類不相同,老師說苦花魚是屬於鏟頷魚類會刮取石頭上的矽澡當作食物,嘴部會成一字型就是為了容易刮取矽澡。

在白鮑溪釣魚的過程中,我發現石頭上有許多抓痕,一條一條的,長度大約3公分,寬度不太一樣,方向也不太一樣,老師說這是苦花魚刮取石頭上的矽澡所留下的痕跡,魚體越大,留下的寬度越寬,釣魚的人會藉由觀察石頭上的刮痕來判斷魚的大小,真是神奇!

˙何氏棘魚八  
˙學名:何氏棘魚八Spinibarbus hollandi
˙俗名:更仔、留仔
˙棲息環境:主要在河川具有深潭之區域中棲息,幼魚則在溪岸之淺水區常可發現。大多棲息在河川中下層水域且河底為礫石之河段。
這個怪名字的魚,好大隻!解說員說這種魚的個性活潑而善跳躍。主要吃水生昆蟲、小魚、蝦為食物。長得很快,可長至30-40公分。而且你們注意看!牠的嘴巴附近還有鬚鬚喔!
   
˙請繼續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