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 麻
學 名: Boehmeria nivea (L.) Gaud
泰雅名稱: Kgiy
分部區域:台灣、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
苧麻屬於 蕁麻科 ,常綠性亞灌木,高一至二公尺,多分枝,小枝灰褐色,有一些毛茸。葉互生,呈卵形或心臟形,厚質,葉緣有鈍鋸齒,上表面翠綠光滑,下表面密生白毛,雌雄同株,單性花,小花數簇成球狀,排成圓錐花序, 苧麻之莖富含纖維,可製繩索或織麻布,是人造纖維工業未發達前原住民的重要織布原料。此外嫩莖葉及根部可做蔬菜,具有消炎解毒的功能。
去葉 → 剝麻( mnuka ) → 刮麻 → 煮線( thkun )
晒乾 → 紡線( mcira ) → 整經( plos ) → 織布( tminun )
傳統的泰雅織布以苧麻為線材,先將苧麻葉摘下,再將麻莖內 的纖維刮出後,麻線經過煮沸二小時,以去麻之污垢、雜質,之後 曬乾,使之成為又柔又白的麻絲,如需染線,可將白麻線加薯楖液、 灰汁、搗爛樹薯球根,將其加火煮沸即染成茶褐色、黑色、赭色等,再捻紡成線。最後放上整經架,將經線依序排好,經線移到織機上並纏梭,將緯線纏繞到梭子,即開始織布。
傳統的泰雅織女習慣使用“ 水平背帶織布機 ”(俗稱坐機),織布時,婦女坐在地板上,以背帶環住腰身、雙腳蹬住機身取得固定,完全以 人力操作,將圖案按部就班交織在布面上;使力的均勻與否,也決定 著布料是否質感均勻、充滿張力。泰雅族的編織圖案因不同族群而有差異,然而菱形的圖案在泰雅族織布中佔重要意義,菱形代表著祖先的眼睛,隨時看著我們、保護我們,早期南澳地區泰雅族人喜好使用紅、黑、藍的顏色織成平行的橫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