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道傳奇

平埔族分類

平埔族分類

有關平埔族的分類,在日據時期以前,均缺乏有系統之分類。荷蘭時期僅記錄了先住民的社名,並依其分布的地區,劃分成幾個區域群。清朝黃叔璥在《番俗六考》中,將原住民分為北路諸羅番一至十、南路鳳山蕃、傀儡番、瑯礄十八社等十三個部落群。直到日據時期,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的《臺灣番人事情》一書中才對平埔族加以有系統的分類,其後伊能嘉矩又著《臺灣番政志》,將平埔族的分類加以修正,而分平埔族為: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噶瑪蘭族(Kavarawan)、道卡斯族(Taokas)、拍宰海族(Pazzehe)、拍暴拉族(Vupuran)、巴布薩族(Poavosa)、阿立昆族(Arikun)、羅亞族(Lloa)、西拉雅族(Siraiya)、以及馬卡道族(Makattao)等十族。

一九三○年,移川子之藏在《日本地理大系》一書的臺灣篇〈臺灣,土俗、人種〉一篇,把伊能嘉矩所分的阿立昆(Arikun)及羅亞(Lloa)兩族合併為洪雅(Hoanya),改馬卡道(Makattao)為道(Tao),又增邵(Sao)一族,而合為十族。

一九三五年,另一位日本學者小川尚義在《原語臺灣高砂族傳說集》一書中,把道(Tao)族列入西拉雅(Siraya)族中,故較移川子之藏的分法少了一族,成為九族。

一九四四年,小川尚義在〈語二於臺灣高山族,位置〉一文中,又有新的分類,他從噶瑪蘭(Kavalan)族中分出雷朗(Luilang)族,而為:雷朗(Luilang)、凱達格蘭(Ketagalan)、噶瑪蘭(Kavalan)、道卡斯(Taokas)、拍宰海(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和邵(Sao)等十族。

爾後,馬淵東一在〈高砂族分類〉一文中,亦依照小川尚義的分類。然而,邵(Sao)族是否應為平埔族,抑或高山族學者仍有不同的意見。同樣的,雷朗(Luilang)是否為Ketagalan(凱達格蘭)之分支,抑或獨立成為一族,學者也有不同的意見。

近年學者又有新的分類看法,日本語言學者土田茲在一九八五年的分類中,將平埔族分為十二族:噶瑪蘭(Kavalan)、馬賽(Basay)、凱達格蘭(Ketagalan)、龜崙(Kulon)、道卡斯(Taokas)、拍宰海(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武壟(Taivoan)。臺灣語言學者李壬癸則有不同的看法,在一九九二年〈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分類〉一文中,提出了七族十四支的看法:卡瓦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下分:馬賽(Basay)、雷朗(Luilang)、多囉美(Trobian)等三支】、巴布蘭(Baburan)【下分:道卡斯(Taokas)、拍瀑拉(Papora)、貓霧(Babuza)、費佛朗(Favoran)等四支】、拍宰海(Pazeh)、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下分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武壟(Taivoan)等三支】。

About Us | Site Map | Contact Us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