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風格
首頁 
計畫簡報 
生涯歷程 
文學創作 
人物專訪 
製作心得 
參考資料 
留言板 

 

  

 

宋澤萊出生於戰後,以小說成名於島嶼,可說是「呈現台灣小說動向,最有脈絡可循的一位」(林瑞明語)

大學時代,宋澤萊就從事小說創作,寫了三本心理小說,一九七八年以打牛浦村系列小說震撼台灣文壇。一九八一年一度轉向參禪,且一度鑽研基督教教義,一九八五年寫廢墟台灣,一九八六年和數位本土青年作家創辦「台灣新文化」雜誌。一九八七年出版弱小民族一書後,開始停筆達七年之久,為結婚生子暫時告別文學,一九九六年出版《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再度受到矚目。○○一年出版的《熱帶魔界》則揉合了寫實、魔幻、大眾文學等特質;二○○二年底出版的《變成鹽柱的作家》,巧妙運用聖經故事寫出引人深思的政治寓言。另外還有返璞歸真的台語文學創作《一枝煎匙》以及《普世戀歌》。

       早在鄉土文學運動,還在摸索的七年代中期,宋澤萊已完成了後來被推許為鄉土文學新里程碑的「打牛湳村」系列。在隨後的幾年裡,也以驚人的速度,陸續發表了《骨城素描》、《變遷的牛眺灣》、《蓬萊誌異》、《廢墟台灣》,這些涵蓋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可能發展的小說,以及一些論述或批判文學現象、社會問題的文章及詩篇。

他的小說創作,從《打牛湳村》到《蓬萊誌異》共經歷了三個不同寫作階段,依次為:

一、寫實主義時期,反映他的人間掙扎,想用藝術創作將自己由破毀邊緣拯救出來。
  二、浪漫主義時期,為擺脫現實苦悶造成的負擔,於是把自己放逐到美麗而帶有異味的世界中去解救自己。
  三、自然主義時期,始於了解人的天生限定或宿命,因而自覺地朝向這頌題材的發掘和思索。

上述他對自己作品的歸類,不論是否符合三種文學流派的性質,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創作對他來說,是掙扎也是解救,這樣一來,他的作品基本上可以說是自省和探索的結果,是他個人心靈災難的記錄。

 宋澤萊創作作品獲獎無數,其寫作天才有目共睹,除小說創作,尚著有「梵天大我散文」《隨喜》、詩集《福爾摩莎頌歌》及評述《禪與文學體驗》、《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灣人權文學論集》、《被背叛的佛陀》(III集)、《誰能當選總統》(共4集)、《宋澤萊談文學》等書。

 除了作家與教師身分,宋澤萊同時也是台灣本土意識及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和理論奠基者,曾結合同志創辦《台灣新文化》、《台灣新文學》、《台灣e文藝》等雜誌。證諸戰後世代的文化影響力,宋澤萊是台灣第一人。他總是敬虔地寫出所感、所應、所思、所想、所覺、所悟、所修、所煉……他總是走在時代智識潮流的前端!

作品風格作品概覽創辦雜誌

 

 

 

 

 

 

 

打牛浦村系列小說

震撼台灣文壇

 

 

 

 

 

 

 

 

 

穿梭於魔幻與寫實之間

 

 

 

 

 

 

 

 

 

 

 

 

 

 

 

 

 

 

 

 

 

 

 

92.12.27國立臺灣文學館開館系列活動--「週末文學對談

 

歡迎來信指教:w19820404@yahoo.com.twegypt2607@yahoo.com.twwss507@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