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端?結束?

1895年(明治28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政權正式統治台灣這塊土地。台灣從以農業為主的小島,逐漸轉變成軍國主義下工業化的南進基地,並且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五十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也放棄了對台灣的主權,正式結束了在台灣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同年間(民國34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四年後國民黨政權播遷來台,台北成為新政權的首都,開啟了台灣新的統治情勢。

在這短短的半個世紀中,台灣的統治政權有了極大的改變。從清朝、日治再到國民政府,在政權的輪替過程中,台灣的建築風貌也就順應著不同的統治者而呈現了不同的改變。當日本殖民政權統治台灣的時候,將日本的建築風貌帶入台灣;國民政府的統治期間,將屬於中國古典式樣的新建築引入台灣散佈。

在這建築風貌轉變的過程中,不同的政權總是以興建能夠代表該政權的建築物作為該政權統治合法性與正當性的象徵。日治時期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即以興建台灣神社及總督府官邸,作為顯示日本統治政權的威嚴;國民政府統治台灣之後,以恢復中華文化的道統自居,其中忠烈祠的建築是國民政府祭祀開國有功者的所在,也是中華民族意識的象徵,最能夠代表政權傳承的正當性,大部分的忠烈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逐一的興建,並且將地點選擇在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的神社上。在這神社與忠烈祠一拆一建的過程中,其所透露出來的正是政權合法性與正當性的爭奪。直到今日,除了桃園神社(忠烈祠),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以及一部分的神社被改建成忠烈祠外,大部分的神社都遭到被拆除的命運,少部分的神社已經消失在新的使用用途中。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