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象
江煜坤老師
日期
2005 / 02 / 18
時間
中午十二點十五分
地點
建國中學莊敬二樓辦公室
|
老師您好,我們看了《紅樓文學獎十年紀》裡面曾提到,當初這個活動的發展好像是您和左德成老師發起的,那麼那時候是為什麼會突然有這樣的想法,還是有什麼事件引發這個想法?
其實是在聊天啦。那個時候我在當國文科的教學會主席嘛,有一天跟左德成老師聊天,意思就是說,我們既然在這麼一個龍頭地位的學校教書,當國文老師,我們到底能替這間學校做什麼?這麼優秀的高中生,身為一個國文老師,要引導他們去念國文系好像不太可能,又好像沒什麼事可以做。後來聊天聊到這點,左老師就說是不是可以整理建中學生的作文,創立一個文學獎。我跟左老師的觀點,可以說是一拍即合,左老師他是一個很勇於任事的人,馬上劍及履及,他在兩三天後就提出了草案,怎麼辦紅樓文學獎,怎麼出版這本書(建中文選)。那我是行政嘛,召集人必須要經過學校的簽可,所以我就寫簽呈給校長和各處室,當時校長是劉玉春校長,他的看法沒有說相當支持這個文學獎,不過他願意試辦一年。在建中這個理工掛帥的學校,一群國文科老師願意辦這樣的活動,可是沒錢啊,什麼錢都沒有,所以我的簽呈上面就講說,請家長會來支持獎金,獎狀、獎牌請會計室用學校的經費來支援,那其他的像評審費,則由我們國文科自己來籌備。但是錢還是沒有,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那校長既然答應試辦,我們才開始運作,最初的動機就是為了替建中留下東西。
(老師,您在十年紀裡面也提到,在剛開始時有召集一個十人小組,可不可以說說當初召集的情況是怎麼樣?)
這個十人小組就是說,因為全校國文老師有五十位左右,那要怎麼分工?怎麼按照進度?我邀十個人的意思就是這十個人要開會容易,比較不會人多嘴雜,有了一個腹案就能推行,所以就找了坐在附近,平常交情比較好的十位老師。這十個人也順便討論怎麼出這本書(建中文選),經費哪裡來,大概開過三四次會,經過三四次的討論,才在教學研究會提出討論表決,最後通過才開始辦理。(教學研究會是只有國文科老師參加嗎?)
對,教學研究會是全體國文老師出席,但是常常只有一兩個鐘頭的開會時間,所以要討論什麼事沒辦法在教學研究會中討論,才會成立這個十人小組。因為教學研究會是教務處安排的,一定的時間,可是有時候會緩不濟急,十人小組就能隨時開會、隨地開會,像是下班之後也可以。
(那校務會議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我們十人小組在談到出版經費的時候,還有一個天真的想法,就是建中的年度文選,每一年都能出版,每一個學生都能拿到一本,同學都不用花錢。那我們就去出版社估價,老師學生都各有一本大約五千本,大概要多少錢?結果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力(支付那筆錢)。所以要去拉廣告,每一集都有廣告,那廣告能不能支付五千本的錢呢?還是不行。我們每一個人自掏腰包,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只是憑著一時的熱情,所以我們才會討論到說,在校務會議的時候想想看,第一期怎麼出。我私底下就擬了一封信,像是「告全國軍民同胞書」一樣,這是「敬告熱心教育先進、同事、家長」,同事呢,要全校各科兩百多位老師願意來支持這個文學獎的活動,跟出這一本文選,我就在校務會議上朗讀這封信,同時拿幾張十行紙,一排一排老師發下去,讓他們認捐。那同事們聽了我一番講話,有的老師就動心想「好吧,我就先捐個一兩千塊。」大部分都沒捐,因為這是國文科的事嘛。最後大概募集了十二萬,去出版社問,這十二萬連半本都出不來,這一定是要三、四十萬才能出那麼多本,沒辦法,只好準備去拉廣告,在過程中郭麗華老師說她有一本書在中央日報出,就邀了我們三、四個同事,去拜訪中央日報出版部的孫主任,那位主任聽了我們這樣講,就覺得我們真是一群熱情的傻瓜,不為名不為利,願意出這本書又沒有錢拿,他就講:「我們願意替建中國文科出這本書,只要它不賠錢──我們也不要賺錢,只要不賠錢我們就替你們出。」,所以那時候印了四千多本,以定價五折給建中國文科,再以最低的價錢賣給同學,同學要花錢但是花比較便宜的錢。中央日報是一個頭銜,是一個滿大的靠山,那就不必淪入像是那種出參考書的出版社,你交給那些出版社他們要啊,因為你是建中嘛,這樣他們就可以大量賣給中南部的高中,可以賺很多錢,然後給你國文科一筆版稅,他願意啊,可是建中的學生能不能得到他贈送的書呢,那就不一定了。所以我們當初一個小小的本意,就是「不營利」,我們不是要賺錢,所以不交給出參考書的那些出版社,這是一個初衷啦,我們就交給中央日報,一直到現在。
那十年紀裡面也提到,第一屆的評審在開會的時候爭執不下,開會整個下午還不能決定,那時的情況是如何呢?
那是第一次的經驗,我們學校的老師是初審,初審通過之後是複審,其實初審就是說散文有五十篇,交給三位老師,那他們評完之後就選出幾篇作品來,所謂複審,就是這三位老師在複審會議上提出來,確定哪幾篇要交付決審,這叫做複審。(所以初審是老師們自己評的囉?)
對,初審是由有相關專長的國文老師來評初審的稿件,因為初審的稿件最多嘛,他們就選出其中幾分之一進入複審會議,那這個複審會議,就有一點「我替我覺得好的文章爭取機會」的感覺,爭取進入決賽啊,所以這複審是個會議,三位老師爭取自己認為好的作品,甚至怕有遺珠之憾,多爭取兩篇進入決賽也不一定,但是彼此都不知道哪篇文章是誰寫的。複審決定哪幾篇進入決審,決審的評審就都是作家,那次最後有爭議的是決審,評散文的三位作家發現差距非常大,因為還有時間,我們就找了第四位作家,跟原來的三位作家,還有我們這些老師,一起去郭麗華老師家,討論了一個下午,要爭的就爭、要讓的就讓,到最後才確定名次。第一次就有這種經驗,可是,很難得的是這三位作家都有同樣的一個下午,以後的第二屆、第三屆要再找這些作家來討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們沒有共同的時間,如有學生質問「為什麼紅樓文學獎最後沒有公開的評審會議?」那就是因為沒有共同的時間。
(只有第一屆有這樣的情況,後來都沒有了嗎?)
後來都沒有過,就是那些教授、作家把評的分數、評語、名次寄回來,我們再把評審給的分數加起來決定名次,同名次就是同分的。所以這決審會議就沒有作家參與,這點好像也一直被同學詬病、批評,這也是往後要修正的,看有沒有辦法開決審會議。
那麼除了校內的國文老師都很熱心地幫忙,中央日報協助出版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校內或校外人士,在這整個活動上有大力協助的?
如果說是以校外的人來看,那就是作家群,跟那些學者了。他們聽說我們國文科要辦這個活動,請他們當評審,幾乎是二話不說就答應了,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安慰,這些作家、學者都很願意替我們評審,除非他出國或有要務在身。那還有一位是第九屆的報導文學作家林雲閣先生,他願意當我們建中的駐校作家,進駐這學校的作家,來不定期的指導學生寫作,他是滿主動的,很棒嘛,其他人就是很願意。另外我想說校外的力量就是家長會…其實家長會應該算是校內的啦,就是他們大力支持我們的獎金。(所以獎金是家長會在資助的?)
獎金是家長會在支付,這也是我們非常感恩的一點,獎牌、獎狀是學校出的,那教授的車馬費、作家的評審費這些是國文科想辦法出的。
(那林雲閣先生後來的狀況呢?)
在郭麗華老師退休之前,他曾經來參與一些像是紅樓文藝營的講座,還有紅樓文學獎的評審,其他來學校演講的機會沒有了,因為慢慢地又淡出了,就只有那兩三年而已。嗯…家長會幫助我們的獎金,中央日報幫助我們的出版。(那麼實習老師們呢?)
實習老師幫了很大的忙,像是紅樓文藝營,以及幫忙紅樓文學獎裡面的一些運作,包括收發、影印、交遞等等,還有請外面作家來講座時的這些行政,實習老師幫了很大的忙。
其他的就是友校,像是中山女中或其他的學校,把建中文選當作是同學們的課外讀物,有幾次提供給他們,但不是每一次都有,因為我們後來就不印那麼多本了,我們以高一為主,高一每個人都買一本,高二、高三就是自由購買,現在和以後也是。
老師,您一開始是紅樓文學獎的總計劃人,那後來在辦文學獎的時候,您是負責哪些部份?
總主持也就等於召集人,因為我只是創立了第一屆,後來的各屆都會有召集人,他就是主持人,所以我就變成普通的國文老師了。普通的國文老師就會安排去初審散文啊、新詩等,大概就是這樣子。
老師您剛剛提到,友校將建中文選作為課外讀物,那有沒有哪些學校後來也有辦文學獎的?
辦文學獎的北一女就跟著來,然後松山高中也辦了,我知道的是北一女,北一女辦的文學獎,作品是請國語日報出版,但是好像不怎麼叫好。(問過林明進老師,他說好像只辦了一屆就不辦了?)
她們是出版一本就停掉了,然後隔一年又出了一本,就只出兩本。我們現在已經連續辦了十五屆,我自己感到滿安慰,也很高興的就是,這一辦就辦到十五屆的高中文學獎,還沒有過。還沒有哪一所學校可以說支持這麼久,而且都出書,一本一本這樣出來不簡單,你真的把它從八十年一直到九十三年這樣排出來,還是很有份量的,這是我們自己的成就。
那麼,現在紅樓文學獎已經辦了快十五屆,老師您覺得同學們的寫作風氣,或是寫作風格有什麼變化?
可以這樣講,建中的寫作人才是絕對有的,不會說哪一屆有斷層。那現在的問題就是寫作的風氣,這風氣要任課的國文老師去發揚、推動,像我自己的作法就是,因為四月(文學獎)要收件嘛,那高一、高二的寒假作業就是寫一篇文章,適合於散文的長度、小說的長度、新詩的行數,然後交作業。那每一個人都寫啊,而且利用寒假時間比較長,我一面看一面推薦好的文章參加紅樓文學獎,那個應徵的稿件就會很多,當然有一些同學會說,要逼到最後才投出來,尤其是高三的,但也常常是這樣逼到最後,就是他要慢慢醞釀。所以寫作風氣要國文老師來推動,其他就像是班上有人得獎,同學們會起而效法也有可能。這十五年好像差不多,篇數就是一百多篇。(那作品的風格、題材呢?)
題材一直都滿多樣的,但是中間好像有幾屆受到社會環境、文壇上的一些影響,譬如說同志議題在報章雜誌上比較開放之後,有幾屆多篇小說以此為取材。我是覺得評審評出來誰第一名,會影響到下一屆的作品取材,你這一屆寫同志的小說的第一名,下一屆就會有好幾篇跟著嘛。像我們這屆建中青年這個大眾文學獎,第一名這樣赤裸裸、公開對性愛的描寫,如果說被認可,說不定往後又會有若干同學寫這種題材,寫得更露骨,那就失去意義了,那不是我們要推動這文學獎的目的。
嗯,那在十年紀記載的十年之後,這四、五年紅樓文學獎有什麼新的變化呢?
後面這四、五年,紅樓文學獎的活動有創新的就是文藝營,因為紅樓文學獎本來只有文學周這個活動,就是請人來演講,可是最近這四、五年多了一個紅樓文藝營,讓喜歡文藝的男生、女生聚在一起兩天,聽這些文學講座,也自己練習寫作,文藝營是這四、五年開發出來的,反而請人來做全校性演講的文學周減少了。這是不一樣的地方,以前請人來像康來新、林雲閣這些作家,就在莊敬四樓這裡對全校演講,那現在文藝營請來的作家就在文藝營演講,只有那一百個學生聽講,不是全校性的。其他的變化…這兩年小說和散文的字數縮減了,以前小說是一萬字、散文是五千字,那這兩年小說好像改成六千字,散文改成三千五百字,字數上縮水了,因為發現同學們寫那一萬字不容易,會灌水,那就沒意思了。
老師,最近這幾年網路興起,那您覺得這對學生的寫作,或是對紅樓文學獎這整個活動有什麼影響?
對文學獎的影響,我覺得這個影響是正面的喔。因為網路文學的寫法很多樣,那會影響到同學的表現手法,至於對同學的作文我也覺得有影響,有兩極啦。因為網路語言有些是不合文法的,詞彙也是自創的,甚至利用錯別字的特殊效果,久而久之就真的寫錯別字了,完全不知道它原來怎麼寫,所以對作文的影響,是負面的影響較大;對寫作文章、創作有正面的,寫作手法多元化的幫助。我個人感覺到網路發達之後應該是兩極化的,各有利弊這樣子。
是的,那紅樓文學獎辦了十五年,偶爾也有一些新的獎項,您認為未來還可以加強哪些部份,或是再新開什麼獎項呢?
極短篇有散文和小說,這兩樣都可以,還有就是週記的選粹,同學們不太願意認真寫週記,可是早期的建中文選裡面,是涵蓋了同學週記的精華,因為週記是把日常生活中所感整理出來,那也是很棒的一種小品。所以如果再回頭鼓勵同學,設立週記選粹的話,說不定大家會認真寫週記,這是不妨啦。那原來還有…我們也曾經討論過,開發新的獎項,包括建中一日記,這其實每一屆都可以有那麼一兩篇…大概就是這些了。
老師,像我們之前也有訪問一些學長,他們有提到這三年紅樓文學獎的得獎者,有很大部分都是建青社員,那老師您對建青和紅樓文學獎之間的關係有什麼看法?
當時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曾經和建青的編輯有過聯繫,就是說紅樓文學獎是一個獎項活動,而建中的年度文選是一本書,這個獎可以由建中青年來辦,辦完之後,這得獎作品就先登在建青上面。但是有一個東西建青沒辦法做,就是同學們平常的作文佳作,這一定要國文老師來收集、評閱,才會讓建中文選這本書的份量增加,不然光是紅樓文學獎的得獎作品還不夠成為一本書,那最多只能在建中青年上登一下而已。可是問題是說,「建中青年」是一個社團的刊物,裡面的編輯群人數不夠,不足以辦這麼大的一個活動;還有我們觀察到的一點就是,建青他們的人是很會寫文章,都是文章高手,才會那麼多屆的紅樓文學獎都是他們在得獎,那建青曾經誤會我們年度文選(紅樓文學獎)搶了他們的稿源,其實我們也多次跟他們溝通,就是說這是可以並行不悖的。如果先在紅樓文學獎上得獎,照樣可以登到建中青年上嘛,滿好玩的就是建中青年他們不服氣,自己寫的文章竟然沒有在紅樓文學獎上得獎,他們就再登在建青上,讓全校同學去評評看為什麼這一篇文章沒有得獎,前面得獎的,和建青上這篇沒得獎的,比較看看誰好,那是有點意氣用事啦,畢竟是評審評的,也不是我們故意打壓誰,事實上建青編輯們還是歷屆得獎最多的一群呢,又會寫、又會編;只不過還有別的問題,「建青社」它是社團,社團刊物的話不能代表校刊,如果要代表校刊就要全校的學藝股長、全校的學生都參與,而不是只有個位數的人而已,這個定位啦,你看我們建中年度文選,是全校同學都參與,每一班都有稿件,至於主其事者國文老師們幫忙找評審、找經費、找出版社,其他都是全校參與;那建青就沒辦法讓全校參與,可是它現在又用了全校同學交的錢,所以他們現在定位就很尷尬。
嗯,就是紅樓文學獎這樣十四、十五年走下來,當初您和左老師的構想,跟現在一路走下來的情況大致相符合嗎?
大致上是符合啦。就是同學們的課堂作文被挑出來,雖然篇數不多,每一期都只有二、三十篇,而紅樓文學獎全校參與,雖然只有少數人得獎,可是大家都有機會,這並沒有離開我們本來的初衷、我們的本意。只是剛剛提到像開發建中一日記這些獎項,可能還可以想多一些,讓同學參與更多;第二個就是經費,這經費始終是承辦單位最大的困難。(現在經費還是會不足嗎?)第一個我們想要提高獎金,提高獎金大概就會吸引更多好的稿件,或是更多人來參與,這是一定的;第二個我們想提高佳作篇數,如果說有兩百人投稿,除了前三名,我們對佳作入選都能有所獎勵,但就是獎金不夠啊,獎金是家長會出的,那我們又不好意思跟人家講,因為都是學生的家長出的錢,有一些家長會長是很肯幫忙,一下子就個人樂捐了三、五萬塊,我們這一年就好過了,就是要看人臉色啦,這也不是我們國文老師能夠主動控制得了的,這經費的問題,因為學校是永遠沒有經費,學校就是做獎牌、獎狀,一般的文具或雜支,那我們也希望評審的評審費、車馬費多一點,讓他們更願意來當評審──當初第一屆,評審費只有一千五百塊,要他看十篇小說,誰願意做啊,可是他們還是幫忙了。後來,現在才有四、五千塊作評審費,所以大致上還是跟原意符合,只是有一些在推動上的辛苦,像我們現在研究會的召集人,要面臨的就是,除了出這一本文選之外,我們國文科也想出其他的課外讀物,但不是參考書,像最近要出的是人物傳記,那還是對同學滿好的;但是,還是沒經費,就找你們在台大的學長獨立編輯,請他編、請他印,以最便宜的經費來印的一本課外書,我希望這個學期應該可以拿得到。
那麼,老師您對紅樓文學獎未來有什麼展望呢?
現在又在講搶救作文、搶救國語文,國語文不被重視啊,所以我是期許,也冀望說,有第一屆到十五屆這樣的一個紅樓文學獎,跟建中文選的出版能夠長長久久。我明年(九十五年)就要退休了,那也是第十五屆出版,看到第十五屆出版就好像看到十五歲的小孩子一樣,當然我也希望它能活到八十歲,或是長命百歲,跟著建中一路成長,因為這些書從八十、八一、八二這樣排下來,真的很有成就感,如果能夠一直持續下去到一O一、一O二除非說兩岸統一,那就另作打算,這是我的想法,希望繼續下去就對了,不過也需要各科老師們的支持,同學們支持大致上還可以,但是老師們的支持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各做各的事,你們大概可以慢慢的體會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