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臺灣心。緬甸情」?
 
 

有一群曾在緬甸生活的華人,而今已移入臺灣社會,時間或一、二個世代,甚而長達三個世代,雖然時日已遠,但由於入境隨俗與融於臺灣的民情文化緣故,在這些人的內在情感上,也早具有一顆道地的「臺灣心」;然而,有些事情,或許會淡忘,但永遠不會遺忘,在那遙遠的緬甸國度裡,有著他們無法抹滅的記憶與割捨的情懷,可能是從襁褓時的無微呵護到孩提時的無憂戲舞;可能是從青澀懵懂的年少時光到擊劍任俠的風發歲月;一幕幕,一頁頁,每當夜闌人靜時,這些記憶便會戲謔地輕敲著心扉,而那伊洛瓦底江的落日,與隨處飄送的梵音,也早已繾綣纏綿成一份無法理剪的「緬甸情」

   
↑<緬甸黎明時從佛塔飄送出的陣陣梵音>
↑<日暮時分在伊洛瓦底江拖網捕魚的小船>    
 

這群具有「臺灣心。緬甸情」的人在哪裡?

 

 
約在六○年代時,有許多的緬甸華僑(我們稱為「緬華」)或因緬甸當地的政治不友善因素,或因臺灣經濟發展吸引的因素,不斷地移入臺灣,而聚居在臺北縣中和市南勢角華新街一帶,自稱為 myanmapyipyan ,他們成功地維持其緬甸的文化特質且融入當地的風土民情,形成一個頗具群性與文化的社群,這便是我們的研究主體,也便是我們所謂的一群具有「臺灣心。緬甸情」的人。
↑<緬華老伯伯的思鄉情愫(圖後為緬甸傳統木偶)>
 
   

「緬甸街」的由來

 

這群緬華移民,他們聚居於中和市南勢角地區華新街與鄰近的忠孝街、興南路附近一帶,開設許多各式各樣具緬甸風貌的飲食店、商家、佛具店,也有專售泰緬食品的雜貨鋪、緬文書報與影帶店、緬甸玉石珠寶的銀樓、緬甸玉佛雕刻店等,與周圍鄰近地區的本地族群文化形成鮮明而強烈對比,除成功地維持緬甸的傳統文化與情境的重現外,也與當地人和諧共存相處,共同構成豐富的生活面貌,於是有「緬甸街」稱號出現,此故,除引起專家學者之熱切研究外,亦帶動了當地觀光業之蓬勃發展。

↑ <異國情調與歷史感兼具的招牌>
↑ <現代感濃厚的緬甸CD專售店招牌>
   
<滇緬口味的飲食店> ↑
<專售滇緬食材醬料的雜貨鋪> ↑
   
<緬甸街上的緬甸書籍> ↑
<緬甸街上的緬甸CD> ↑
 

我們的研究主軸與動機

 

 

自從西元1949 年時,第一批的緬甸歸僑隨著中央政府遷台而選擇中和南勢角華新街一帶定居後,五十多年以來,緬甸僑民陸續移入,他們在華新街當地形成一種聚居型態,無論是在市容招牌、文字語言或宗教節慶、飲食文化上,除成功地維持緬甸的傳統文化與情境的重現,更共同構成極為豐富的生活面觀與獨特的文化風貌。

在此次的專題研究中我們發現,這群緬甸僑民在當地主動且主觀地表達日常生活中不同於台灣本地人的文化特色,如宗教、節慶、飲食、服飾、語文、音樂,甚至不斷地強調著某種「來自緬甸」共同起源的社群象徵意識與符號,除牽繫社群歸屬感與強化與台灣本地人的區別外,也積極地藉由生活的互動與情感的交流而與當地人建立一個和諧共存的生活圈,這種既能表現出社群的文化特質,又兼能與當地的接待社會融洽共存的情形,實不啻為一種多元文化社會中良好而正面的社群互動模式,也正好可提供現今陷入族群對立困境的臺灣社會一個省思的方向或針砭。

在本次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將研究主軸依時間序分成過去、現在與未來。過去的部分著墨於這群緬華當初在緬甸時因何種歷史與政治因素而移入臺灣,而移入臺灣後,又是在何種背景下形成目今的社群型態。現在的部分,則我們深入結合 (Unite) 社區,將研究的方向分成生活與精神兩層面,鉅細靡遺地介紹教育探究、商家居民、飲食文化、社交活動、宗教節慶、藝術文化、文化融合與旅遊仙蹤八大面觀,這也是將這緬華社群的現況,在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原則下,做出最完整而深入的研究與報導。

有句西方諺語如此說:「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 其意義為:「創造乃是預言未來的最佳方法。 」正由於我們深入結合 (Unite) 社區研究,也使我們有機會瞭解目前這群緬華與當地華新街周邊社區中也正遭遇若干的困境與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這些困境與問題的肇因,涉及環境、經濟、生活形態甚至政治等因素,牽涉層面也可謂錯綜複雜,但我們仍願意以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的精神,秉持著關懷人群關懷社會的純善本性與善盡知識份子無可旁貸的社會責任,在有限的能力與見識下,對目前這群緬華的生活現狀與當地華新街周邊社區遭遇的困境,提出我們的看法與規劃,並謀求改善的方法策略,為他們勾勒出一幅非但美麗而且可以憧憬未來,更可以為未來的美好生活作準備 (Prepare) 的藍圖,但願有朝一日,時機與各項主客觀條件成熟之後,我們便可以很快地看見這群緬甸華人的社群更健康開朗地再綻笑靨,而這條華新街 ( 緬甸街 ) 也可以更清新的風貌向世人展示她那獨特迷人的文化特質與異國情調,相信只要有心,理想不會永遠只是夢想,這不僅是我們「翁山蘇姬」團隊,而更是所有關心社會與關懷人群的人們所日夜企盼的共同願景!

 

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她」,是我們共同的母親,也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繫,從前如此,現在如此,可見的未來,更是如此;故,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們,這片土地的盛衰興頹早已與我們的生存休戚與共,構成一個生命共同體。

然近年來,在台灣社會裡,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種不和諧的力量,正在撕裂或分割社會上的族群,而族群對立或對抗的態勢隱然成形,是一份不忍,也是一種警訊,須知,我們今日之所以享有安定富庶的生活,除應感念前人胼手胝足、篳路藍縷的辛勤戮力付出之外,更須體悟社會持續發展進步的基石乃在於族群間彼此和諧相處、容忍尊重與互信互賴,我們絕不具備使此一基石傾圮的條件,甚而應更懷積極秉持共存共榮的心態呵護此一基石。

故此,我們藉由此次「台灣心緬甸情」的研究主題,不僅於廣度上,力求多元的角度與觀點,不使之失於偏頗狹隘之弊,在深度上,更要求溯自歷史文化濫觴,而亦能普及生活與精神之各種面觀,期許我們能藉由瞭解這群緬華於這塊台灣土地上五十多年來辛勤奮鬥、努力融合於台灣社會與各族群和諧相處的源由與歷史,進而反思台灣目今所遭遇的族群對立與分裂困境,收他山之石之效,努力修善罅隙、弭平紛爭,這才是所有生活在這土地上的人們之福。

※附註:本網頁背景音樂取材自「midi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