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自緬甸的台灣女兒

蔡玲玲是中山醫大醫學系二年級的肄業生,在二ΟΟ二年暑假,證實罹患末期卵巢癌,旋即休學接受治療,並於次年復學,但只修完上學期的學業,終因癌症復發暫停課業。然而,在另一個人生舞台上,她卻以身示教,向我們揭示生死學的內涵,將刻意逃避轉化為欣喜接受,引導我們正視臨終的面貌。她用生命教導我們:唯有愛,才能驅逐死亡的恐懼和無情;唯有愛,才是我們生存下去的原動力。她所激發的大愛精神,其對世人的貢獻,將會比許多醫生一生對社會的貢獻還大。

 

 


玲玲的孩提照片

西元 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玲玲出生於緬甸仰光。她是晚婚父母在萬般期待中來到人世,稱得上掌上明珠。當時,父親是印刷廠老闆,母親是千金小姐,五歲時,她的雙胞胎弟妹來到人世。

可惜好景不常,在小四時,父親的印刷廠生意出現危機,又碰上當時緬甸政治事變爆發,家中光景一落千丈,生活撐得很辛苦。


 

生活的艱苦加上父親離家到荒山野地工作,養成玲玲堅強的個性,她心理認定雖然家境比不上同學,但只要功課好就強過一切。

生活縱然是愁雲慘霧,不過從小學到高中,玲玲一直都在資優班,成績很好,自我期許也很高。高中畢業,考上緬甸仰光大學牙醫系,但由於緬甸再度爆發政治事變,大學生普遍擁護反對黨領袖,緬甸軍政府揚言要將緬甸大學關閉三年,因此,玲玲就選擇到台灣來唸書。


 

從小玲玲對自己的要求就高,來到台灣,玲玲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剛到僑大,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流利,學業壓力更大,日子過得極為辛苦,晚上常常一個人抱頭痛哭。


 

玲玲到台灣,單是護照和機票就花了一大筆錢,所以一到台灣就下定決心,不再跟家裡要錢,因此玲玲把握寒暑假的時間,到處勤奮打工。曾在永和一家客家小炒當服務生。考上中山醫大後,學費更高昂,玲玲更積極找尋打工機會,透過爸爸在台好友陳叔叔的介紹,玲玲在一家小兒科診所找到工讀的機會,由於她的勤奮和用心,深獲醫師們的賞識。


 

由於生活的壓力、繁忙的課業加上不懂放鬆自己,玲玲的身體時有倦意,並常感到腸胃不舒服,有時晚上會胃痛到沒辦法睡覺,甚至痛到嘔吐;但由於玲玲不想浪費時間,也不願多花錢,就一直忍痛拖下去。


 

二ΟΟ一年,別人的大一生活很新鮮,玲玲一開學想到的不是玩,擔心的也不是功課,而是工讀賺錢。玲玲被安插在教務處工讀。但是,玲玲發現上了大學,雖然生活回歸正常,但身體反而漸漸不對勁,雖曾去診所看病,但醫生都認為是生活太緊張、壓力太大所導致,只開給玲玲一些心情減壓的藥。之後,雖然沒再出什麼大亂子,但總是覺得精神不濟,體力欠佳。

到了下學期,體力更明顯變差,上課會打瞌睡,又出現排尿困難的症狀。在期末考前,玲玲的身體狀況變得更糟,不僅體重一直下降,吃什麼就吐什麼,而且脹氣嚴重。


 

終於在大一暑假,玲玲到書田醫院進行超音波掃描,確定卵巢附近有一個很大的腫瘤,必須立即開刀。這個青天霹靂讓完全沒心理準備的玲玲覺得很恐怖、孤單與無助,再加上爸爸當時也在緬甸生病住院,真是雪上加霜!

二ΟΟ二年七月十四日,玲玲住進台北榮總,沒想到玲玲的父親在當天於緬甸過世了。 七月十六日 一大早,在黃叔叔、舅舅(外婆的養子)、同學、學姊、學長男友的關心下,玲玲被推進了開刀房。醒來時已是晚上七八點,神智不清的玲玲隱約記得學長男友和一位學姊都是寸步不離, 24 小時陪著她好幾天!

開刀住院這段期間,僑大的朋友和中山醫大的同學都來探視玲玲,那是玲玲在病痛中最快樂的事。

二ΟΟ二年八月中旬開始的化療過程,讓玲玲承受更多身體上的折騰和不適。

又一個新學期的開始,學校衛僑組幫玲玲辦理休學手續,照顧玲玲的同學們都回學校唸書,留下玲玲一人在永和一所佛堂養病。每逢週末或假日,朋友和同學都會趕來陪伴與照顧。尤其是每三週一次的化療,學長男友和同學都會輪流來照料玲玲。人間的溫情與關愛,驅走玲玲徹骨的病痛與苦難。


 

最後一次化療施打期間,玲玲看出學長男友內心的壓力與為了常由台中來照顧她,而疏忽了課業,更嚴重的是學長男友是家中獨子,而玲玲是個癌症末期病人,而且所有重要生殖器官都拿掉了,玲玲自認無法當個最完美的女友。縱使她感受到男友對她生死與共、不離不棄的深切愛意,但善良的玲玲認為健康又體貼的男友應該再尋覓新的女友,不該再把時間浪費在她身上,因此她果決的慧劍斬情絲,割捨了她這輩子唯一且甜美的初戀,而與男友分手了。


 

二ΟΟ三年六月中旬,玲玲回榮總作電腦斷層掃描,結果一切正常,醫生很高興地宣布玲玲下學期可回中山讀書了!沒想到七月中,玲玲又高燒到全身抽筋,這時玲玲的母親已來台,就由母親親自照顧她。九月中旬,玲玲的母親回緬甸,老師安排玲玲住進中山醫大女生宿舍,但大約只上了一星期的課,玲玲又因腰痛住進學校附設醫院,除了中間出院三天外,幾乎整個學期都在醫院裡。玲玲求學意志實在強烈,在教授的支持和同學的幫助下,過著一面醫病一面復課的生活。


 

玲玲一路走來,內心真有無限感激。感謝所有出錢出力幫助玲玲、照顧玲玲及支持玲玲的人。還有很多識與不識善心人士的默默付出,他們點亮了心燈,照明了玲玲的抗癌路,為這世界增添溫暖,也讓人間充滿情義。

玲玲在過完二十五 歲生日的第四天,也就是 七月一日 凌晨四點安詳去世,由中山醫學大學辦理後事, 七月十五日 ,玲玲的骨灰被送往緬甸,親自交到蔡媽媽手中,長眠於故鄉。


 

玲玲的故事是一個愛的故事,包括她勇於承受病痛和對抗病魔的大智大勇,也有中山醫大全體師生對她的至誠關懷,更有來自社會的溫暖,以及她本人美麗的愛情。世間無常,醫學也不盡完美,但愛可無限延伸,力量也可隨之擴大。 西藏生死書 中說得好:「沒有哪一種佈施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亡。」玲玲這愛的故事,讓我們重新喚醒對於生、死與愛的終極思考與追求。

※參考文獻:藍琴台(2004)。關於愛的十二堂課。圓神出版社。

 
盼望兒子重回懷裡的魚湯麵
在華新街市場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有一家很特殊的小吃店-龔媽媽魚湯麵。龔媽媽的魚湯麵湯頭鮮、料實在,吸引不少食客,但是在這碗特別的魚湯麵背後,竟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心酸故事。

民國七十年,龔媽媽和緬甸籍的丈夫離了婚,一個人隻身帶著三歲的兒子到台灣來。一個婦道人家,要獨立撫養兒子,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龔媽媽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兒子,日子實在辛苦。民國七十二年有一天,龔媽媽和往常般去工廠上班,沒想到回家後,卻發現託朋友看管的五歲兒子龔學雄竟然不見了,龔媽媽傷痛不已,她日夜找尋兒子的下落,更透過兒童福利基金會的幫忙,在報章雜誌和各大電視媒體協尋愛兒的下落,可惜,至今仍然音訊全無,龔媽媽在傷心之餘,想起兒子小時候最喜歡吃她煮的魚湯麵,就在這種盼兒早歸的心情下,龔媽媽的魚湯麵開張了。因此每碗魚湯麵裡都融入了龔媽媽滿滿的愛心和期盼,希望有一天他的愛兒能尋著這熟悉的味道,回到她的身邊來

二十幾年過去了,看著龔媽媽孤獨的背影,用心的調理著每一碗魚湯麵,真令人掬一把同情淚,但願龔媽媽的兒子能聞香而來,早日回到媽媽的懷抱裡,再次享受一碗溫馨的魚湯麵。
■本隊隊員蕙瑛、仲豪同學與龔媽媽合影
   
浴血異域的英雄
 

尹載福先生出生於大陸,民國五十年間因為大陸西南邊境滇、緬、泰、寮之間動亂不安、尹先生忠勇愛國,毅然投入保家衛國的行列。

民國五十年至六十四年間,尹先生領導反共救國軍在滇、緬、泰、寮拋頭顱、灑熱血,尹先生半生戎馬倥傯,顛沛流離,浴血異域、戰功彪炳,其英勇事蹟,不輸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民國五十二年,滇緬反共救國軍在聯合國的壓力下,最後一批撤到台灣,當 時尹 先生的軍團正在雲南邊境一帶活動,趕不及隨軍撤台,只好變成一支毫無後援的孤軍,繼續在叢山峻嶺中活動。他們長年累月地翻越在海拔四、五千呎的卡瓦山區,不但沒有後勤的支援,還缺乏糧食、彈藥和兵源。每次執行任務,明明知道是去送死,活著回來的機會很少,但是游擊隊的官兵們都爭著去執行、去犧牲,雖然敵眾我寡,裝備陳舊低劣,但大家士氣高昂,視死如歸,每一位官兵都認為為國家壯烈成仁是光榮的。

民國六十三年,國防部下令解放在泰北及緬北的這批孤軍,為反共奉獻青春鮮血的倖存官兵,一貧如洗,流落異域,有的人在泰緬山區種地謀生,有的人在走投無路下,只有參加金三角的販毒武裝集團。尹先生為了良心道義對解放官兵負責,只好和部分袍澤懊喪的回到緬甸僑居地謀生。

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 緬甸發生大暴動,於是尹先生於隔年十月,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靠親友的接濟,以華僑身份申請自費回台灣,回台後得不到政府的絲毫照顧,尹先生只好赤手空拳打拼,出賣勞力做苦工,為了生活,尹先生曾當過建築雜工、水泥工、捷運工人,後來體力漸漸不支,只好擺地攤、當守衛,微薄的收入似乎連起碼的生活也無法維持,迫使尹先生的子女因繳不起昂貴學費,國中畢業後就被迫輟學,幫忙賺錢貼補家用。

 

尹先生在戰場上官拜少將,曾任異域孤軍西盟軍區教導團團長、軍情局光武部隊 2031 部隊長,一生忠勇愛國,處身異域數十年,其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希望有關單位能對這批為國家為民族打拼的異域英雄多一點協助與關懷。

※附註:本網頁背景音樂取材自「midi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