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按下LOOP ON 之1~5任一按鈕>
前言
 

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文化的結晶和教育的根本,它也提供不同國籍的人們一種非語文的溝通方式,使人們分享生活上的思想與抒發情感,並可從中獲得知識,建立價值觀;所以每個人平時都需要學習藝術這種語言,以陶冶我們的性情、領會和瞭解世界。現在我們就分項介紹緬甸的藝術,以便大家能從中更熟悉這個國家。

 
1 、緬甸是由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民族頗為複雜,分別是緬族、傣族、孟族、克英族、克欽族、克雅族、孟族、亞凱族等八 大民族,加上其他少數民族,如:布朗族。其中 70% 都是緬族人,南部的孟族和北部的緬族爭戰不斷, 1948 年緬甸獨立,緬族人成為緬甸的統治階級,因此緬族的音樂,成為緬甸音樂的代表。
 

2 、緬甸是東南亞的大國,和印度、中國、泰、寮相鄰。緬甸文化上受到印度的影響最大 。 緬甸音樂受中國五聲音階的影響,所以緬甸古典音樂五聲居多 ; 但其音樂理論的架構及內涵 , 如戲劇、神話故事、宗教的節慶音樂等都是受到印度的影響,緬甸古典音樂中,不同的情境、悲歡離合,節令有不同的音樂,不容混淆,這和印度的理念相同 。

 
3 、 緬甸宮廷音樂的合奏,和柬埔寨、泰國大同小異,緬甸的寺廟祭典音樂佑逵達亞 (Yodaya) 據傳是源自泰國古王朝-阿瑜陀的音樂。
 
4 、 緬甸音樂,前弱後強的節奏,通常在偶數拍。
 
5 、 緬甸音樂除了宮廷、寺廟、宗教音樂外,民間音樂也很豐富,當地人稱民間音樂為皮威 (Pwe) 。
 
6 、 緬甸人崇尚自然、純樸,表現歌曲上不重視氣勢音量,音域的寬度,著重內心的表達,溫柔宛約的吟唱是一大特色。
 
7 、 緬甸最特殊的是所謂「強風格音樂」─以排鼓( pawang )來當主奏樂器的,以及「柔風格音樂」─以緬甸的國寶樂器─豎琴 Saung gauk (鳳首箜篌)為主題,或獨奏或來伴奏的宮廷歌,都是緬甸音樂最有媚力的樂種。東南方因為臨近泰國,泰國馬侯利樂團( mahori )的形式及音樂語言,很快的被緬甸所採用,並且加入緬甸特有的排鼓樂器,而發展出自我的強風格緬甸音樂。反觀原來自天竺(印度)的豎琴 Saung gauk ,來到緬甸之後,就一直是宮廷弱風格音樂的主體,因著歷史的演變,隨著附庸國的進貢中國朝廷,變成了中國音樂中的鳳首箜篌。
 
↑ <搜集緬甸音樂資料 (攝於2004. 7..3 華新街)>
< 再次搜集緬甸音樂資料 ( 攝於2004.12.12 華新街)>
 

唐朝社會詩人 白居易 曾對緬甸音樂作如此的描述:

中國在三國時代就有驃國人﹙驃國正是今天的緬甸﹚的紀載 ; 而八世紀唐朝之新舊唐書,均載明當時唐緬兩國的音樂交流文獻,當時緬國曾北上在唐朝獻樂,樂師達 30 多人,有 20 多種樂器,琳瑯滿目,連奏十首樂曲,詩人白居易當下就寫下: 「 玉縲一吹椎髻聲,銅鼓千擊文身蛹,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斗擻龍蛇動 」。千古樂評詩- 白居易見證緬國的音樂水準,的確不同凡響 !
 

緬甸的樂器有許多種,其中三寶 : 緬甸豎琴、沙印瓦印圍鼓、竹排琴最有名 。現在介紹如下:

 

(1)緬甸的樂器最有名的也是最珍貴的是緬甸豎琴 (Saung gauk) ,又名仙琴【如下圖】,唐代稱鳳首箜篌。琴座是以硬木根製成,琴柄酷似菩提樹葉;雍容華貴,精緻典雅,外形像一條船。據說此琴可追溯到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經阿拉伯、伊朗、印度傳到緬甸。源遠流長。此琴適合聲樂伴奏、合奏,獨奏,音色清新優雅、娓娓動聽。近年來還可與西方小提琴合奏,備受世人愛載。
↑ < 緬甸豎琴 ( 攝於2004.12.12 緬甸歸僑協會)>
< 緬甸豎琴( 攝於華新街資深緬僑溫金生先生家)>

(2)緬僑溫金生先生告訴我們一個關於豎琴的淒美傳說 : 相傳緬甸有一個年輕人,名叫 烏形記 ,長得眉清目秀,擅長彈豎琴,可是他家非常貧窮,只有一瞎眼的老母親與他相依為命。有一天, 烏形記 所住的小村子的村長率領數名村民,划著一艘船要到一島上去砍柴。 烏形記 也帶著他心愛的豎琴跟著村長一起去。到了島上村長叫 烏形記 留在船上看管船,並煮飯給村民吃,還叮嚀他不可在島上彈琴。

烏形記 煮好飯菜之後,在等待的時間無聊之餘,忍不住彈起琴來,美妙的琴聲,吸引了島上七仙女。七仙女看到了英俊瀟灑的 烏形記 都愛上他了,於是叫 烏形記 每天彈琴給他們聽,七仙女則施法術幫他變出美味的飯菜。

經過幾天之後,村長和村民們砍好柴,裝滿了一整船木柴,終於要離開七仙女的小島了。七仙女捨不得 烏形記 離開,於是在船行至半途時,施法術讓船又回到島上。這時村長心裡有數,問 烏形記 是否在島上做了什麼事? 烏形記 也不隱瞞實情,村長聽了很生氣,命人將 烏形記 丟入海中,等七仙女趕來,救起 烏形記 ,他已無氣息了。可憐的 烏形記 就此魂斷小島了。之後,人們就把 烏形記 彈的豎琴叫做「仙琴」。

順便一提,孝順的 烏形記 人雖然死 了,他的魂魄仍掛念著他瞎眼的老母親,於是託夢給母親,說如要見兒一面可準備黃糖三顆、芭蕉三根、及糯米飯一團,在凌晨三、四點之際加以祭拜。烏母思兒心切,當然照做。在祭拜完之後,只見 烏形記 騎著山虎,口中啣著金銀珠寶送給年邁的母親。之後,每年烏母都會以此方法祭拜 烏形記 ,成為神仙的 烏形記 也每年為他的母親帶來些財寶,讓她生活無虞。

在烏母去世之後,這個習俗流傳至今。烏形記就像緬甸的財神爺,做生意的人每年都會依此祭拜,希望保祐他們生意興隆。

 

緬甸第二寶,沙印瓦印圍鼓 (Sain Wain) 【如右圖】,這和一般鼓最大不同是,以 21 個不同尺吋及音域的鼓吊在環狀的華麗的木架上,以手擊鼓,可以組合成有旋律的旋律鼓,鼓皮是山羊皮,這種圍鼓應該是尼伯爾、印度傳來的。

緬甸第三寶, 20 多支長短不一的竹排琴。【如上圖】。

 
翁山蘇姬點唱機 <請點選>
 
緬甸舞蹈

1.緬甸的古典舞蹈,主要利用手、腳、頭、腰等各肢體的姿勢,配合眼睛、表情,舞姿頗為動人,乍看之下與泰國舞有點類似,但精髓則差異很大,舞蹈的內容多在描述緬甸民間故事,以及男歡女愛等情節。

2. 緬甸舞蹈有優雅妙曼的舞姿,女舞者在手腕、腳上、頸上戴很多串銅鈴,在舞動中產生韻律和印度古典舞著重手、腳、腰、眉目傳情的神韻相似,是緬甸民間的藝術瑰寶。
3.信手拈來鼓,翩翩起舞時。
〈幸哉!幸哉!得與張理事長夫人婆娑共舞,此生無憾已!〉

↑ <緬甸宮廷舞>
(攝於 2004、 12 、 12 緬甸歸僑協會)

↑ <緬甸宮廷舞>
(攝於2004 、 12 、 12 緬甸歸僑協會)
↑< 緬甸宮廷舞>
(攝於 2004、 12 、 12 緬甸歸僑協會)
↑< 緬甸宮廷舞>
(攝於 2004、 12 、 12 緬甸歸僑協會)
↑< 緬甸潑水節舞>
(攝於 2004、 12 、 12 緬甸歸僑協會)
↑ <緬甸潑水節舞>
(攝於 2004、 12 、 12 緬甸歸僑協會)
↑< 緬僑張副理事長夫人教黃耀輝擊鼓>
↑< 緬僑張副理事長夫人擊鼓>
↑<仙女裝扮相的怡如老師>
(攝於 2004、 12 、 12 緬甸歸僑協會)
↑ <華新街潑水節舞蹈>
( 照片來源::緬甸歸僑協會 )
 
緬甸服飾
   

緬甸由於地處熱帶 , 氣候炎熱 , 衣著也就因地制宜 , 男人 、 女人 下身 都習慣穿著色彩亮麗的 " 沙龍 " , 數千年來從未改變,沙龍是一塊布兩邊縫合,有如沒有縫底的布袋,穿上去之後依身材胖瘦左右一折,然後男生在前面中間紮起來,女生則紮在左邊或右邊腰側。沙龍是由長條絲綢或棉布包裹而成的長裙,穿在男人身上叫「龍基」;穿在女人身上叫「特敏」。 在一般場合,男生上身穿長袖襯衫, 素色長到臀部的絲質或棉布上衣 ,下身穿沙龍,遇正式場合則外加一件長袖短外套,腳穿塑膠拖鞋。女生則上身穿縫製的貼身衣服 或者是透明的白上衣 ,遇正式場合外加顏色鮮艷亮麗的圍巾,同樣是足穿拖鞋。

緬甸男士用亮麗的絲綢頭巾包裹在柳條籃子口當頭飾。女士通常不帶頭飾〈舞蹈時例外〉,但會用髮梳或鮮花來裝扮。緬甸是由八大民族加上一些少數民族所組合而成的。不屬於八大民族的 Palaung 族〈布朗族,又稱長頸族,分佈在緬甸東部邊界〉婦女會戴上螺旋項圈來拉長脖子, Palaungs 族人相信長頸的婦女最漂亮。另外緬甸 和尚穿著赭紅袈裟,女尼則穿粉紅袈裟。
〈註〉相傳三國時代,南蠻王孟獲不服,起兵造反,多次潰敗,而經歷了大將忙牙長、金環三結、兀突骨、木鹿王、朵思王戰死,部下董荼那、阿會喃叛變被殺,妻子祝融與自己多次被俘,「盤蛇骨諸葛亮火燒騰甲兵」等等事件,「七擒七縱」後,誠心歸降諸葛亮。諸葛亮看到南蠻人民智未開,衣不蔽體,於是教他們用打仗時用的旗子做成沙龍,穿在身上,傳說是緬甸服飾「龍基」( longyi )的濫觴。

 
↑<張副理事長(左)所穿著衣服即緬甸男士服飾>
   
緬甸八族傳統服飾
 
↑ < 克欽族 >
↑< 傣族>
↑< 克英族>
↑< 克雅族>
↑< 孟族>
↑< 緬族 >
↑< 亞凱族 >
↑< 欽族 >
   
緬甸鈔票
 

緬甸的貨幣為元(發音 chat )。現在新台幣與 chat 的匯率大約是【台幣 1 =緬幣 25 】。據說官方匯率和黑市匯率差別很大,在仰光你不用費事就能找黑市換錢的人,他們會主動與外國人搭訕。這些人在仰光市區的 Bogyoke Aung San 市場上十分活躍。

 
本校管柏強老師珍藏
 

↑< 1994 年 500 元紙鈔正面>(國魂:石獅)

↑< 1994 年 500 元紙鈔正面>
↑ <1991 年200 元紙鈔正面>(國魂:石獅)
↑< 1991年200 元紙鈔反面>
↑ <1994 年100 元紙鈔正面>(國魂:石獅)
↑ <1994 年100 元紙鈔正面>
↑< 1987 年 90 元紙鈔正面>
↑ <1996 年現行流通版 1 元紙鈔>(國魂:石獅)
↑ <1986 年 15 元紙鈔>(" 翁山 " 將軍之肖像)
↑< 1986 年 15 元紙鈔反面>
   
緬甸郵票
   
1946 年緬甸郵票
↑<2000 年中緬友誼郵票>
 

緬甸不為中國的藩屬,一八八六年英軍自印度進兵,攻佔緬甸並併入英屬印度,自此由英屬印度引入現代郵政,並一直用英屬印度郵票:直到一九三七年,英國將緬甸自印度中分離,單獨設立為單一殖民地後,自此緬甸才開啟了自己的郵票發行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切斷盟軍援助我國的管道,進兵緬甸,並得到當地人士所組成的 「 緬甸獨立軍 」 協助,很快就擊退了英軍及前去支援的我軍。一九四二年五月間,在 「 緬甸獨立軍 」 所佔領的三個城市裡,曾用原英屬時期郵票,加蓋孔雀圖案使用之。

同年六月起。日本開始發行緬甸佔領地之郵票。第一枚郵票相當特別,是在打好齒孔的白紙上,加蓋郵政局長 「 矢野 」 的印章後,以一安那 ( 當地幣制名稱 ) 出售並使用。由於圖章是圓形的, 「 矢 」 字因此變形,一般都會誤認為 「 央 」。隨後日本並以日本郵票加蓋緬甸當地面額及幣制名稱使用。並專門印製了緬甸佔領區郵票,最初僅以日文表示 ; 一九四三年日本扶持緬甸傀儡政府獨立後,郵票上的國名遂包括了日文及緬甸文。

在緬甸宣稱 「 獨立 」 的同時,其東北部的撣部依然,由日軍控制。日本在一九四三年並曾發行一套七枚的撣部地方票,票面上使幣制名稱用緬甸文,餘者完全用日文。直到一九四三年末日本將撣部交給緬甸後,才在前述七枚郵票上,加蓋緬甸文之緬甸國名。並可通用於全緬甸境內。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後,英國重新統治緬甸。由於印度獨立的影響,緬甸也於一九四八年正式獨立,國名為 「 緬甸聯邦 」。 一九七四年國號改為 「 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尼溫退隱後,又恢復原來的 「 緬甸聯邦 」 。 1990 年緬甸將其英文名字 由 原 來 的 「 BURMA 」 改成當地稱呼的 「 MYANMAR 」 。

緬甸郵票上的國名,也一直隨著正式的國名更改,而忠實地反應在郵票上。由於緬甸封閉頗久,國內較難看到緬甸的郵票。在此要謝謝管柏強老師和古秀霞老師熱心的提供我們緬甸郵票,使我們這個藝術篇幅增色不少!值得留意的是,緬甸北部意圖獨立的各少數民族,亦曾發行不少臆造票,故如遇上以緬北各邦為名發行的郵票,必須特別小心。〈資料來源:林唯聖〉

 
本校管柏強老師珍藏
 
 
↑ <聯合國郵票>
↑ <聯合國兒童郵票>
   
↑< 緬甸聯邦婦女節郵票>
↑ <英國統治時期郵票 ( 人物 - 英皇愛德華六世 )>
   
↑ <英國統治時期郵票
( 人物 - 英皇愛德華六世 )2>
↑ <英國統治時期郵票人物 -
英皇喬治皇帝( 愛德華之父)>
↑< 1971 年黨國郵票 >
↑ <1963 年飢餓自由> ( 類似台灣展望會飢餓 30) 郵票
   
↑ <緬甸鳥類郵票>
↑< 1996 年電話卡>
   
↑ <LINLAY 湖電話卡>
↑< 1996 年緬甸交通部的發行電話卡>
   
後記
 

各國的藝術都有不同的特色,台灣和緬甸的藝術就有很大的差別,藉由這次網界博覽會的研究製作,可以發現到:服飾方面,緬甸的男女老少下半身都穿著沙龍,男的打結在前,女的打結在後。舞蹈方面,緬甸的古典舞蹈,主要是利用手、腳、頭、腰等各肢體的姿勢,配合眼睛和表情,內容多在描述緬甸民間故事,以及男歡女愛的情節,在一次的機會裡,我們學跳緬甸舞蹈,我們也發現,緬甸的舞蹈不像台灣的現代舞一樣勁爆,一場舞下來就滿頭大汗,顯現出緬甸舞姿是那麼的優雅。音樂方面,緬甸的傳統樂章,以一種叫做「噱恩樂」的樂器演奏,還有著名的緬甸豎琴、圍鼓、竹排琴。鈔票方面,緬甸的鈔票有點像台灣舊版的鈔票,上面主要印有緬甸偉人、緬甸特殊景觀、緬甸特殊文物、緬甸特有的動植物等等,排版也和台灣的舊版鈔票很像。郵票方面,緬甸的郵票也是印有緬甸偉人、英國殖民時期的英國國王、緬甸特殊景觀、緬甸特殊文物、緬甸特有的動植物等等。

我們不說哪一個國家的的藝術比較好,因為各國藝術的表現方式有所差異,值得肯定的是,每個國家的藝術表現的方式都有它的特質、象徵性的意義也不同,但它是值得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的!

   

※參考文獻:
1.  華文最大印度、世界音樂入口 http://www.indianandworldmusic.net/WorldMusic
2.  吳榮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2004)。情牽太平洋系列:聽東南亞婚戀音樂。亞太文化眾樂樂。
3.  緬甸 MP3音樂網站。
4.  古秀霞老師、管柏強老師提供緬甸鈔票和郵票。
5.  緬甸歸僑協會。

※附註:本網頁背景音樂取材自「midi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