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常出現於海岸、河口、沙洲等淺水地帶。白天 是黑面琵鷺的休息時間,黃昏以後,覓食活動才較為頻 繁。黑面琵鷺大多採集體行動的方式覓食,大夥兒一起將 長而扁平的嘴巴伸進水中掃動,掃中魚蝦後順勢往上一拋 ,再張口接住,成為極有趣的景象。平時除了睡覺和覓食外,黑面琵鷺也會互相嬉戲,或利用海水洗洗澡,彼此整理羽毛。
有一種和黑面琵鷺長得十分相似,而眼睛四周卻不是黑色的大鳥,牠的中文名稱叫做琵鷺,也有人把牠叫做白琵鷺或白面琵鷺。琵鷺夾雜在黑面琵鷺的族群裡,如果沒有把牠們的臉看個清楚,可還真會把牠們當作黑面琵鷺呢!然而琵鷺出現在台灣的機會是不多的,大多數出現在紐西蘭或澳洲等地。據老師說,白面琵鷺在每年在台灣出現的數量大約只有二十多隻左右,照理說,牠們在台灣的數量比黑面琵鷺更有、珍貴呢!只不過以全世界的數量來說,還是以黑面琵鷺最珍貴、最需要保育。
一、外型特徵:身長約74公分,成鳥嘴很長,前端扁平,呈飯匙狀,黑色;腳黑色:額部、嘴基部及眼先後相連成黑色的瞼部。夏羽:全身大致為白色,後頭之髮眾狀飾羽及胸部飾羽為黃色;冬羽:飾羽變短,全身皆為白色。亞成鳥羽色似成鳥之冬羽,初級飛羽外緣黑色。 二、繁殖羽:台灣南部二月的氣候已經逐漸暖和,這個時候黑面琵鷺的成鳥在頸部及頭頂後開始換上了金黃色的羽毛,牠們的外型和剛到台灣渡冬的初期,有了明顯的不同,這種長有金黃色的羽毛外型,就被稱作夏羽,也有人稱牠叫做繁殖羽。來台渡冬的黑面琵鷺族群裡,也有一些是尚未成熟的亞成鳥,在冬末初春的二月天,牠們並沒有明顯的金黃色飾羽。 二、習性: (1)棲息:每年九月底開始,黑面琵鷺就會分批從北方陸續來到曾文溪口的海埔新生地,準備渡過一個漫長的冬天,剛抵達的時候,白天裡大部分的時間,牠們常常成群並排的停棲在溪口覆浮地上休息睡覺。 (2)覓食:和其他朱鷺科水鳥一樣,黑面琵鷺通常是在黃昏才開始一天的覓食活動,所以我們在白天看到牠們總是在休息、睡覺。隔年的二月起,黑面琵鷺也開始會在白天覓食,這是為了返回北方的長途旅行,預先的體力儲備。 除了在淺灘上外,也會飛到附近廢棄的魚塭裡覓食。牠們大多集體行動:從三、五隻一小群,到四、五十隻一大群都有可能,大夥兒一起伸長黑黑扁扁的嘴巴,不停地在水中搖動,尋找小魚小蝦,一捕到魚就順勢往上拋,張口吞下,動作乾淨俐落。在黑面琵鷺的身旁,常會跟隨著大白鷺,黑面琵鷺在水中尋找食物的時候,有些被驚嚇到水面的魚兒,一下子就成了大白鷺的食物了。而大白鷺則協助警戒周圍環境,讓黑面琵鷺能夠安心覓食。 (3)洗澡:曾文溪口的覆浮地,是黑面琵鷺洗澡、整羽和相互理毛的好地方。由於受到長嘴的限制,黑面琵鷺只能整理自己身上以及翅膀附近的羽毛,至於頭部、頸部,得靠同伴相互的理毛才能夠弄得更為清潔。牠們常常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趁著漲潮的海水洗澡,然後聚在一起不斷的伸展及振動雙翅,這樣,可以使得身上的羽毛乾燥得更快一些。洗澡、戲水、整羽、展翅、跳躍、追逐...。 (4)嬉戲:在飽餐一頓以後,黑面琵鷺也常會相互的嬉戲,最常見的就是銜咬著堤岸邊植物的莖葉互相拉扯。據調查研究:琵鷺這類的鳥類,常有這種咬著植物追逐玩耍的習性,這也是牠們相互認識和熟悉的重要過程之一。黑面琵鷺的群居生活以及嬉戲玩耍的行為十分有趣,然而,大夥兒終日相處在一起,總難免有一些意見不合,這個時候牠們就會用那張註冊商標的大嘴巴彼此爭吵一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