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起源

陀螺製作

打陀螺

選單

  「釘干樂」?這到底是什麼玩意呢?其實啊!它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打陀螺啦!你一拋,我一甩,轉啊轉!在過去的台灣歲月中,那一顆顆旋轉的「干樂」(陀螺)就這樣伴隨了許多孩子渡過快樂童年!

  陀螺可以說是一種世界性的童玩,在許多不同民族或國家都曾經有它的紀錄。它是一種旋轉的玩具,由旋轉過程,產生許多玩法,各有不同樂趣。在中國,相傳宋朝時已經出現一種類似陀螺的玩具,稱之為「千千」,是當時宮女們玩的遊戲喔!它是用常約三公分針狀物體,放入象牙製的圓盤中,然後用手擰轉此針,使針尖立在地面上旋轉。

  「陀螺」這個名稱,最早是出現於明朝。此時,它也不再只是宮女的玩具,已經成為民間一般人的一種大眾化玩具。它的製作原料是木頭,玩法則是先用繩子繞好後,先向前拋,再往後拉,陀螺就會在地面上旋轉起來(就與現在的一樣)。當陀螺旋轉速度緩慢下來時,再用繩子或是鞭子同方向的停的鞭打它(類似現代所謂的“鞭打陀螺”)。


  在台灣,早期的陀螺大多是用堅硬的木材,如番石榴、龍眼等樹的樹幹製成的,如何自己動手用樹幹削製陀螺也成為當年許多男孩子必備的手藝喔!現代,木頭製的陀螺卻已經慢慢被塑膠製的取代,轉動的動力也出現彈簧帶動或是電動的等不同方式。這些改良式的陀螺或許可以有較多的花樣及色彩的呈現,但是不管陀螺如何演變,那一種親手削製木陀螺的樂趣和打陀螺互釘時的刺激感卻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