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資格、定位的討論
從「台東鹿野布農部落談原住民的視覺藝術」到澎湖傳統藝術研討會
在討論傳遞觀念,描述所見之時,難免由A現象,咬文嚼字的陳述,演變到Z結論,而涉及之術語,或難以描述,就新生借詞,於是生澀、冗長、難以下嚥是一般常見的現象,尤其是分類的偏見頗多,所引發之誤導更多。例如,版上論述「從台東鹿野布農部落談原住民的視覺藝術」,以區域作家或作品的藝術與工藝成分百分比來看問題,藝術家與美術家、工藝家的認定標準,就足夠許多人去爭論了。
其中,作者談及布農部落園區使用金屬是「突兀」的,筆者有不同的看法。哪個時代沒有絕阻、隔離、疏離、冷酷的感受,而需要宣洩表達呢?沒有這些又如何顯現親切、溫暖、幸福的重要?再者,鐵材真的無法做出溫柔、親切嗎?是故,無論作者或觀察者、評論者,在描述觀點之時,其主客觀之寬深高妙,都有其重要關鍵性之功效,不可不查。
創作者是以個人之「能」來做作品的,而當代之金屬處理能力正是時代性的一個重要印證。評論者以個人主觀的偏愛,作一選擇性評論,似有失客觀與公允,而類似的觀察者使用派定性、規定性語法,就是誤導的起源。
要知道,藝術創作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自由度,而觀察者對作品的感受或偏見如果強烈,則很難由作品融入去逆向思考作者的感受及所欲表達或紀錄的種種。
在傳統與創新之中,鐵材的應用是符合時代精神意義的,如果評論者對「突兀」、「突顯」、「突出」的認定分際不明,論述將誤導新入學者,而輕忽了創造所需最緊要的條件之一「自由度」,也就是傳統規範與自由度結合的高難度,而將其矛盾的和諧與多重個性突顯。
藝術創作者是由其技法能力,以及思想的寬深和實踐的程度,決定其藝術地位的;然而當評審者無法或無能理解作者時,掌握觀念介紹、定位的評審者,會將自己的觀念當成規範,緊箍咒一樣限制了創作的自由,而決定了一個區域或一個族群,必須用多久的時間原地踏步或進步!試想,畢卡索若為了固守西班牙「原住民」藝術家之冠,還會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家嗎?如果評審者全然無法理解立體畫法的創新,世界還有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嗎?走在時代尖端的畢卡索,在我們的社會中有可能展現他的「知與能」,而且被接納、推崇嗎?
我曾參與過「澎湖傳統藝術研討會」,發現與會的部份學者專家,連介紹、規範、考古、研討都渾沌不清,研討會也沒有邀請創作者發表論文,而將傳統藝術當作考古來研究,這種「形式」上的尊重與限制,到底是鼓勵還是扼殺創作呢?像這類的例子信手拈來比比皆是,這才是我們創作藝術致命的瓶頸。因此不得不憂心的一再提醒:在取捨傳述之間,不能不謹慎呀!當資格是以考古的角度出發去探究藝術之時,是什麼被規範了?當研討止於發表時,研討還是研討嗎?或說提問的探究不宜追究辯證,這還能算是研究討論嗎?當定位、資格、知識真偽不成比例之時,審查判定的結論,若不是停滯,就是若有亦等於無的阻礙了認知的進步。
我常思考,一個傳統的玉工師以油畫、石刻、金屬、陶土、詩文去創作,他的作品會只停留在工藝的層次上嗎?當詩文涉獵到藝評或藝術理論之時,其觀念仍只會停留在工藝的探究或表現上嗎?那麼認知的進步與妨礙是什麼呢?
傳統是有學歷而沒有文憑的,出師代表工藝學習的一個段落,卻不代表在工法和心術更上層樓的追求或終止。如果藝術是人類共通的主張素養,那麼資格、認識、定位的等級層次,又為何要受名詞、形容詞的侷限?當為教學的便利所區分出的形容詞、名詞演變成傳統的規範或侷限束縛之時,名詞、形容詞反而成為分類歸類的困因、業障了。
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是各自為政的,卻也各有條件、認識及相互牽連,互為因果的。例如,一個作家的早期、中期、晚期作品的分類,在四度空間的遊戲規則中,可以是30-40歲的,40-60歲的,60以後的成熟度區分,亦可由作家自己區分出糊口之作或是年度鉅作。我也常思索,「定位」是為生活、生命、生存,哪一種角度而定?還是由自己、別人或命運而定呢?
有時,我們為學究的八股或筆誤困惑多年,卻在某一時空為智者所言而豁然開朗,我們能不為這主觀、客觀的認識、定位及其障礙,作出傳承、學習必須的認真付出嗎?
歷史的考古與創新的追求是對立而矛盾的,傳統的藝術是玉工、原住民藝術,以及水墨書法家、畫家等,其基本的精神是一樣的,然而以書法家來說,不是思想家的作者,只是鸚鵡習言,徒有漂亮的形字而已,風格再好,也沒有獨特個人的內涵見解,這時刻,傳統的規範形成了包袱,審美與評審也只落於表象罷了。
尤有甚者當,政治的主張立場主導一切時,真理隱藏的藝術從古至今只賦予一些靈動敏銳心思細膩追求智慧的人,而藝術是否受到真正的尊重,往往決定了一個區域、一個種族的更新的能力,與多元求存的能力,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舉一位管理界名人的話:「沒有爭論的會議,意義不大。」相信所有的人都尊重文憑所代表的知識,但這不代表文憑涵蓋了所有知識,或有支配別人、決定別人定位的權利,包括無意識下的支配。這被隱藏的知識已斷送了許多可能的進步,規範了創作力的靈動。像這種知識的討論管道欠缺,能否藉由網路來打破,是有待我們一起努力的。
本位主義在主、客觀渾沌的現象中,爭權奪利了許久,所有的人中,又有多少人對意識形態有認識或增長進步中呢?想一想,我們對抽象問題的認識與描述。
對虛無與浪漫的看法又是如何?多想一想,你將知道,我提出資格、認識、定位的討論,是為了什麼?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