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角螢屬-Genus Lucidina Gorham

※  細身鋸角螢-Lucidina klapperichi Pic

發生期:約每年4∼6月。
體長:約4.5∼6mm。
顏色:前胸背板週緣暗褐色,中央有一明顯紅色斑紋。翅鞘為黑色。
型態:觸角為微弱的鋸齒狀。翅鞘十分修長,是為「細身」一名的由來。腹部除末二節外,其餘部分均為暗褐色,發光現象不明顯,偶爾會發出相當微弱的二點光。
棲地:山路兩旁之草叢內。
分佈:目前僅在北部1500公尺以下的山區發現。
幼蟲:不詳,應是陸生。

※註:本種是台灣鋸角螢中最小的種類,1996年作者在北部巴陵山區首度採獲此種標本,1999年委由台灣大學鄭明倫先生鑑定時被誤判為紅螢,2002年重新檢查標本才確定是新紀錄的螢火蟲。

 

※  赤腹鋸角螢-Lucidina roseonotata Pic

發生期:約每年5∼7月。
體長:約9.8∼11.5mm。
顏色:前胸背板背方與腹方除邊緣為黑色外,全為桃紅色;翅鞘黑色。
型態:腹部除末二節外,均為桃紅色,腹部末端節兩側有一對點狀發光器,為鋸角屬中,唯一腹部桃紅色的種類。
棲地:山路兩旁之草叢。
分佈:目前僅在中部中海拔的山區發現。
幼蟲:不詳,應是陸生。

※註:本種略似窗螢屬的紅胸窗螢雄蟲,但紅胸窗螢前胸背板兩側的黑紋較寬,前緣有明顯的半透明窗室。

 

※  南華鋸角螢-Lucidina vit

別名:紋胸鋸角螢。
發生期:約每年4∼6月。
體長:約9∼12mm。
顏色:前胸背板為紅色,多數個體中央有一明顯灰褐色條斑,但是某些個體上極不顯著,甚至消失。翅鞘為黑色。
型態:腹部除末二節外,其餘部分均為暗褐色,成蟲偶爾會發出相當微弱的兩點光。
棲地:山路兩旁之草叢內,成蟲略有趨光現象。
分佈:全省2000公尺以下的山區發現。
幼蟲:陸生。

※註:本種長久以來被錯誤鑑定為北方鋸角螢(Lucidina biplagiata(Motschulsky)或是卵翅鋸角螢(Lucidina accensa Gorham),但是以上兩種鋸角螢似乎並未分佈在台灣,他們的雄蟲第六可見腹節都是黑褐色的,只有末端兩節是黃褐色或桃紅色,目前在台灣並未發現此類標本。本種攜名亞種的模式產地是越南北部,另兩個亞種L.v.trinotaticollis PIC, 1937的模式產地是浙江天目山,而L.v.truncatithorax PIC, 1955則是福建掛敦。由於本種體型變化相當大,在未確認地理族群便亦之前,不作亞種之判定。

參考資料/圖片-台灣螢火蟲      撰文-馮楚芸、林慶祐、藍君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