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仕事人

楊超銘先生林文恭先生陳明義先生

 
文字、攝影/ 馮崇宇
 
 ◎為了要更瞭解茶鄉坪林的現況,在這一次的專題研究中,我們特地去訪談了三位當地對於茶的生產、行銷與推廣有深切了解的行家,以及坪林國中的校友,請他們談一談坪林的茶...
 

訪談對象:楊超銘

背景介紹:楊超銘先生為坪林茶莊的老闆,致力於茶葉副產品的改造與創新,強調「遵循傳統,創新於傳統之上」。對於包種茶的歷史與發展現況頗有研究,因此常被邀請到 坪林各機關學校擔任講師,教授有關茶歷史的知識。他所教授的學生不僅包括在職學生,還有學校老師、坪林鄉民等各式各樣的人。

        除此之外,楊先生也進修鄉土語言的教學,並取得鄉土語言教師的證照,目前正在坪林國中、坪林國小以及坪林社區課程教授有關鄉土語言的課程。

        楊先生也是坪林鄉的導覽義工,擔任地方大使的工作,讓來到坪林的觀光客能更了解坪林鄉的特色。我們學校的鄉土課程研究,也有請楊先生來幫忙。因為楊先生的專業對於我們的研究主題很有幫助,所以我們決定要訪問他。

訪談日期:92、10、01
訪談地點:坪林茶莊(楊先生宅)
訪談背景簡介:坪林鄉茶業博物館於八十六年開館,對於地方而言,不僅成為國際觀光重要景點促進地方發展,也是坪林人所公認的精神保壘,因為「永續經營」也成為創館時的理念之一。時至今日,茶業博物館的參訪者已不如當初繁盛,對此我們感到擔。因此我們特地訪問楊超銘先生,請他談談對於茶業博物的經營,茶業博物館所要扮演的角色,以及未來的發展,以下為楊超銘先生的觀點。
一、由公營轉向民營
今天十月一日,可以從報紙上看到茶業博物館要從公營轉為民營,當然這是潮流也是趨勢,回顧這五年來,從購地、計畫、完成,到現在要轉入民營的手中,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首先先談茶業博物館的地理位置,以前鄭金連鄉長(民國七十二年)就有這個遠見,鄭鄉長認為要去做一個有關茶的博物館 ,而就在黃銘豐鄉長任內開幕,在開館的第一年,帶來了許多人潮當在原地停留時,就等於在走下坡第一個以茶葉為主題的主題館出現,大家都很好奇想看,但由於它是公營,一個建館的設施及計畫耗費了很多的經費,大家都知道因為公家單位有許多因素,使茶博館變成是一個包袱,沒辦法應付市場的需求去做改變,所以茶業博物館必須今天的公營轉為民營        
二、在地人與茶博館的結合
民營是一種契機,也是一種轉變,人家說危機就是轉機,轉入民營的時候,可能不需要那麼繁複的手段,可能會用更活潑、更多樣性的方式經營茶博館,藉此我們期待可以吸引更多階層的遊客來這個地方。而茶葉博物館對坪林帶來的影響是什麼?楊先生覺得很可惜,坪林人一直沒有運用到茶業博物館的優點。因為第一個茶業博物館是靜態的,坪林人是生長在茶鄉,大家都很懂茶,茶業博物館所展示出來的,並不是以坪林地區為主要的觀點,而是以茶葉為主要。全世界產茶的,台灣的茶只佔全世界的1%而已,由此可知台灣的茶算佔少部分而已。所以 大家可以看到整個的茶藝、茶室等,所展出的時候,坪林人沒有運用到自己對於茶葉的整個歷史〈各個朝代〉的典異有什麼興衰,去徹底的提升自己坪林鄉的包種茶。
三、 未來發展方向
現在面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楊先生認為坪林人可以慢慢的去發覺,坪林包種茶的佔有量,逐漸快速的在減少所以坪林人要思考,當有這麼多茶出現,並不是坪林的茶減少了,是別的地方茶葉快速的增加,所以 坪林的茶葉會被淹沒掉,坪林茶葉的特色及品質是否能繼續保持,這就是坪林人要思考的,所以坪林人一定要從歷史中各個朝代找到茶的興盛及衰竭是什麼因素,所以,楊先生說包種茶又到了另一個時期的革新及變化的地方了,當然有很多愛好包種茶的人,但是很多人是衝著迷信在買茶, 坪林人一定要注意到這個觀點,所以茶葉博物館有讓坪林提高知名度,這是最大的功能,提高知名度以後接下來就要靠坪林人自己如何去努力,再去吸引這些人潮,這就要回剛才的主題,要如何將產業加入文化問題,觀光產業除了觀光化以外,還要文化化,讓遊客來到坪林以後,真的覺得坪林的茶不一樣,有屬於自己的特色,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