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蔡氏家廟
六世竹溪公
十世柏崖公
|
|
興建過程:
瓊林宗祠共七座八祠,大宅 十一世宗祠1 & 2 & 3 & 4 為唯一留有興建碑記的宗祠, 對於建祠的來龍去脈敘述的非常清楚,是研究工作極珍貴的歷史資料。 因建造年代,為整個瓊林村所有宗祠中最後興建的一座, 而且是唯一的一棟三進宗祠,所以村裡的人都稱它是「新祖厝」或「三落祖厝」。 是屬於大宅甲新倉上二房所有之宗祠。 碑記勒石崁於宗祠內牆上,說明了該宗祠的籌建的始末, 只是少數字跡遭雨水滲入侵蝕無法辨識, 這碑文是開澎進士蔡廷蘭在道光廿三年由澎湖進京趕考, 途中路經金門順道省親祭祖時所記,這時候廷蘭還沒考上進士。 從碑文中我們可以得知1 & 2 & 3 & 4 : 一、十一世宗祠原址為蔡宗德(號兼峰)、蔡貴易(號肖兼)、 蔡獻臣(號虛台)祖孫的居所,因貴易、獻臣嘗任學台, 人稱「父子文宗」(兩世文宗),故村人稱他們居住的房子為「官衙」。 自從獻臣取得功名擔任大官後,因為工作職務的關係就遷居福建同安, 他原先居住的「官衙」日漸頹圮,明末又遭倭寇燒毀。 二、 宗祠為蔡仲變(蔚亭)(新倉上二房二十二世)獨貲白金三千餘兩所建, 其子尚暄等三人完成內部祭器設備入祀祖先。 三、 起造時間為清道光二十年(1840),次年竣工。 主祀: 十一世榮生公。 祭祀圈: 樂圃派的新倉上二房。由新倉上二房十一世起至二十三世為止。 祭祀時間1 & 2 & 3 : 1.廟祭: 有二,一在清明後一日,一在冬至日, 凡新倉上二房十六歲以上男丁都須與祭,祭後輪流做頭餐敘。民國二十六年日軍入侵後即停辦。 2.墓祭: 墓祭在清明日後三日,三十八年後國軍管制墓祭活動,被迫終止辦理。 功能演變: 初建之始管理嚴格,僅供祭祀之用,更不准兒童入內嬉戲。 日據時代及民國三十五年間曾作為教室使用, 四十二年設金瓊鄉時則是民眾服務站站所,五十四年裁撤金瓊鄉, 改作瓊林村公所至六十六年。 建築特色: 1. 平面格局1 & 2 & 3 & 4 :三間三進二過水四合院建築, 為金門四座三進宗祠之一,正殿屋脊高度超過瓊林其他宗祠, 是該宗祠特色。由山門、正殿、後殿與翼廊組合而成。 由於出資興建者因經商致富家計頗豐,對建材構工相當考究, 祠堂內的對聯聘請書法名家呂世宜撰寫。 2. 屋頂形式 :均採燕尾式屋脊。第一落山門屋面為板瓦, 第二落正殿與第三落後殿為筒瓦與板瓦並用, 屋面兩旁各施作五紋筒瓦,翼廊亦採捲棚屋頂、燕尾式屋脊。 3. 構造與材料 :磚木石混合構造。房屋外部, 除檻牆與台基施作採花岡石條外,其上採紅磚斗子砌, 外施以灰漿粉刷,並漆以黑漆;內部木棟架部份屬抬樑式, 後殿為穿斗式木棟架,這後殿也就是一般所稱的 「花宗祠」1 , 乃是奉祀非本族血親先人的處所。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傳宗接代, 若遇某一房沒有子嗣,通常會以 外甥或外姓過繼 ,以傳承香火; 也有的是以官宦賜總管家奴同姓者,這些人後代雖有發達, 也不得入祀正殿,而安置於後殿,稱為「花宗」。 後殿共奉祀十八世至二十三世先人三十四人。 4. 裝飾及文物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屋脊脊堵上的螭虎泥塑、剪黏,以及山牆面上的懸魚, 線條優雅神情生動,後殿供桌上擺一只木製長方形大香爐, 上刻「濟美堂」字樣,十分珍貴, 另外宗祠內牆的「瓊林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記」碑文是清道光二十三年新倉三房裔孫蔡廷蘭, 由澎湖北上赴京趕考時,先行返鄉祭祖,登祠堂瞻拜所記; 此時蔡廷蘭尚未考取進士,宗祠也剛落成不久,碑文之所誌, 為第一手史料,彌足珍貴。 另外,正殿明間四點金柱上之雀替(插角、托木)之木作十分精細, 採雙面透雕之技法,以人物故事來具體呈現忠、孝、廉、節之家訓。 (詳見裝飾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