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建設

前言

民國六十二、六十四年,連續爆發兩波石油危機,造成全球經濟不景氣,臺灣也遭受影響,加上退出聯合國後的孤立情勢,政府決定調整出口擴張政策,轉向發展重化工業,以建立自立的經濟體系。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便計畫了一系列的基本建設,於是產生了十大建設的藍圖。在這些建設之中,有六項是屬於交通建設-包括中山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中正國際機場、台中港及蘇澳港,用以發展海陸空的交通,壯大經濟命脈;另外三項則為重工業建設-包括中國鋼鐵廠、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奠定了重工業的基礎,也減輕我國對外國工業原料依存的程度;還有一項為核能發電廠,這是整個建設的推動力,也提供了工業發展的原動力。這些建設對於吸引外國投資與經濟發展有著不可言喻的貢獻。

 

一、  中山高速公路

1.  建設背景因素:西部縱貫公路,負擔整個內陸的貨運及客運流量,運輸量逐年成長,導致負荷量過重,時有交通擁塞的情形,因此必須設法興建連接南北的高速公路,以解除公路運輸之瓶頸。

2.  建設要點: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到高雄,中以支線連接桃園、小港兩國際機場,及台中、高雄兩港口,全長三百七十三公里。包括四十四座交流道,十座收費站與三百一十座橋樑。

3.  總經費:四百八十億元

4.  計畫期程:五十八年十月至六十七年十二月

5.  建築的艱辛:

退休的榮工處主任祕書孫光他曾說過:榮工處當年施工的時候,除了單獨成立一個高速公路施工處以外,前後設立了有十一個施工所,投入的榮民員工有二千多人。回溯六O年代,台灣經濟正處於發展階段,同時每日的交通量也成幾何級數的增加,在公路容量超過飽和狀態下,便將開闢高速公路,列入十大建設之一。不過這項工程,選在當時全球石油危機的同時開工,當然不免飽受各界的批評。而雖然在經費及技術的雙重困難下,所有參與的榮民員工仍不畏艱苦的克服種種困境來完成這項建設,讓現今幾乎全台灣所有的人,都能享受高速公路便捷。 〈本段資料摘要整理自民視新聞網-台灣筆記榮工處建設高速公路〉

6.  建設效益:  

(1)縮短了西部走廊的通車時間,使南北交通更加順暢。

(2)擴大國內市場,增加國民經濟活動,誘發新交通量。

(3)節省改善其他公路所需的投資。

(4)改變土地利用型態,促進走廊地帶的發展。

(5)提高軍事機動性,增強國防。

圖片出處http://www.rsea.gov.tw/engineer/rd01-1.htm

 

二、鐵路電氣化

1.  建設背景因素:於民國六十年初,對外貿易呈尖峰狀態時,基隆、高雄兩站平均每天約54.5%的貨物無法運出,客運普遍擁擠。另外,現有蒸汽機車、柴油機車,均感機力不足。當時為解決西部鐵路運輸問題,同時經過多方考量評估後,因此決定採行鐵路電氣化。

2.  建設要點:鐵路電氣化由基隆至高雄,包括山海線,分三期施工:第一期基隆至竹南,第二期竹南至彰化,第三期彰化至高雄。完成軌道里程電車線一千一百五十三公里。  

3.  總經費:二百二十四.三七億元

4.  計畫期程:五十八年一月至六十八年八月  

5.  建設效益:

鐵路電氣化吊車施工圖

(1) 增加路線容量,提高運輸能力。

(2) 減少行車時間。              

(3) 節省國家能源與大宗產品的運輸,有益於整個經濟發展。

(4) 無噪音、油煙、污染,行車安靜、清潔、舒適。

(5) 具自動化警告及停車系統,行車安全。

三、北迴鐵路

1.  建設背景因素:台灣東部花蓮至台東鐵路,未能與西部鐵路相連接,運輸諸多不便,蘇花公路及橫貫公路,因受地質影響,道路工程標準較差,無法負荷東西間的運輸動脈,以致東部人力、礦產及土地資源,未能充份開發利用。為溝通東西部交通,於是決議興建北迴鐵路以解決此問題。

2.  建設要點:興建自宜蘭線南聖湖站至台東線田浦站,全長八十八.一公里。包括幹線長八十二.三公里,花蓮港支線五.八公里。

3.  總經費:六十四.一億元

4.  計畫期程:六十二年十二月至六十八年十二月

5.  建築的艱辛:北迴鐵路施工過程,驚險萬分、困難重重,因為施工中山洞的開鑿、隧道的爆破都是不 可避免的危險工程,雖然有一流的技術人員,不斷的測量、評估,但是危險仍是存在的,榮工處施工人員依然不畏艱難的工作,在民國六十七年九月十一日榮工處北迴鐵路施工處第一隧道施工所的員工,在開鑿隧道爆破時,因走避不及而被落磐壓傷腰椎。但是他們仍然不放棄這項艱鉅的工程,為我們的鐵路工程寫下嶄新的一頁,當我們現今享受鐵路的舒適時,請別忘了感謝這些在背後默默耕耘的榮工處無名英雄。

6.  建設效益:  

(1) 開發東部天然資源,促進東部工商業發達,增加就業機會。

(2) 改善東線鐵路營運,促進花蓮港吞吐功能之發揮。

(3) 發展東部觀光事業。

(4) 增強東部國防。  

 

北迴鐵路-鑽堡機挖掘隧

四、中正國際機場

1.  建設背景因素:台灣地區的航空運輸,向來以松山為主體。由於經濟的快速成長,及觀光旅遊事業的發達,客貨運及機場起降容量,呈現擁擠的狀態。另外由於台北國際機場受地形限制,已無法擴建;而入境國際旅客,根據預測仍將逐年增加。因此,必須另建新國際機場,以應需要。

2.  建設要點:中正國際機場係為適應未來三十年空運量的需要而設計,面積一、二○○餘公頃,以客運五百萬人,貨運量二十萬公噸為目標。

3.  總經費:一百零三.零八億元

4.  計畫期程:六十三年九月至六十七年十二月

5.  建設效益:

(1) 跑道每小時容量可起降巨型航機四十二架次。

(2) 停機坪可停客機二十二架,貨機四架。

(3) 航站大廈,每日可容納出入境旅客二萬餘人,尖峰小時約為四千人。

(4) 貨運站年運量二十萬公噸。  

 

 

 

中正機場航站大廈工程

中正機場跑道施工

五、台中港

1.  建設背景因素:我國原有基隆、高雄及花蓮三個國際港,於民國五十年至六十二年間,貨運增加六倍,以致船舶等待裝卸時間,已從過去平均等待八至十二小時,增加為二十小時。由於貨運成長率遠超過實際運輸能量,顯示基、高兩港的裝卸量,已不敷實際需要,故需另闢新港口。

2.  建設要點:

台中港為一兼具商業、工業及漁業的綜合港。港區範圍北起大甲溪南岸,南至大肚溪北岸,東迄臨港大道及其延長線,西臨台灣海峽。面積達三、九七餘公頃,海岸線長九公里多,新生臨海區有一、一六公頃,可供未來重化工業及加工工業使用。以營運量六百四十萬噸為目標。

3.  總經費:五十五.一六億元

4.  計畫期程:六十二年十月至六十五年十月

5.  建設效益:

(1) 紓解基隆、高雄兩港之擁塞。

(2) 減輕鐵、公路的負荷。

(3) 節省進出口貨物內陸運輸費用。

(4) 促進中部工商業繁榮,減緩人口向本島兩端過於集中之壓力。

(5) 利用挖泥回填新生地以供工業發展之用。

 

台中港主航道圖

 

六、蘇澳港

1.  建設背景因素:蘇澳港北、西、南三面環山,東南灣口向太平洋展開,水域面積約為三百五十萬平方公尺,為優良的天然港。本港原以漁業為主。由於航行船隻噸位增大,為適應運輸木材、石灰、水泥等進出口物資需要,原有之小型商港不敷實際需要。因此擴建蘇澳港容量,以分擔基隆港的負荷,及促進宜蘭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區域內的農產品及六百三十多家木材加工廠的產品,更易外銷至世界各地。

2.  建設要點:

(1)外廓防波堤一、七一公尺(南堤一、三七公尺,北堤三百四十公尺)。

(2)碎波堤(包括貯水池堤,碎波堤及臨時碎波堤)九百九十公尺。

(3)深水碼頭儲木池一座

(4)闢建漁港專用港及航道,漁港港口南北防波堤共三百公尺。

(5)倉庫及通棧八座,並填築新生地約八十萬平方公尺。

3.  總經費:九十九億元

4.  計畫期程:六十三年七月至七十二年六月

5.  建築的艱辛:榮工處由於參與的工程重大,有時所需人力難免有不足之處,因此在進行蘇澳港工程時,榮工處他們帶領的是一群為數有限、且多為新進無施工經驗之年輕工程人員,但是面對完全陌生的蘇澳港無邊浩海及其洶湧波濤時,這群榮工新兵毫無懼色,他們首先著手的工作是瞭解工程內容及認識施工環境,施工環境方面,由於蘇澳港位於台灣東海岸,居颱風行經路徑之上,海象極為惡劣,冬季吹著東北季風,風力強勁,海上浪高多在2-4公尺之間,陸上作業既困難,海上更無法作業。而所有水中工程之防波及碼頭等均因困難重重而尚未施工,因此工作同仁費盡思考,忙碌數月,總算完成了一個可行施工規劃。由此可知他們以無比雄心及堅強意志,有克服施工萬難之毅力,達成艱鉅任務之決心,承擔此一國家交付的重大任務。 以上資料摘要整理自汪燮之 「嚴孝章先生的寬容大度」-土木水利半月集 . 第十七集

6.  建設效益:

(1)疏解基隆港擁擠的壓力,輔助基隆港。解決地域環境的限制,提升裝卸效率,爭取時效。

(2)配合北迴鐵路的興建,建立完善的運輸系統,促進東部地區的繁榮發展。

(3)促進宜蘭地區的水泥工業,木材加工業及食品加工業等的快速成長。  

 

 

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親臨蘇澳港工地慰問

蘇澳港鳥瞰圖

七、中國鋼鐵廠

1.  建設背景因素:當時我國鋼鐵生產設備約達二百萬公噸,大小鋼鐵業共計二百五十餘家,有關建築、電機、運輸等鋼鐵產品,外銷遠達東南亞、美國及其他歐美地區。因此為減輕外匯負擔,並解除過去因鋼源不一,影響產品精度的缺點,遂決定興建一貫作業煉鋼廠,以求徹底解決原料的供應問題。

2.  建設要點:一貫作業煉鋼廠,佔地約四百八十公頃,位於高雄臨海第四工業區,濱臨高雄港第二港口,自遠洋輸入原料,可停泊廠區碼頭起卸。建廠工程分兩期進行。

3.  總經費:三百六十九.一億元

4.  計畫期程:六十年十一月至六十六年十二月

5.  建設效益:  

(1)   我國興建年產600萬公噸粗鋼的煉鋼為當時鋼鐵生產的兩倍,可供未來一段時期的鋼鐵需要。

(2)   煉鋼廠完成後,有助我國造船機械等相關工業的發展,以鞏固我國經濟自力成長的基礎。

 

 

圖片出處http://www.gpes.cy.edu.tw/study/society/10/6.html

八、造船廠

1.  建設背景因素:

(1) 台灣為一島嶼,四面環海,海上運輸為國內外貿易的重要工具。我國在六期四年經濟計畫的努力建設之下,造船工業已奠定良好基礎。為繼續提高我國造船工業之能力,且原有台船造船廠僅有基隆一隅,故籌建高雄造船總廠,極有必要。

(2) 造船廠與煉鋼廠息息相關,均為發展重工業的基礎。政府為發展經濟、建立重工業與國防工業,遂將籌建大造船廠列為國家十項重要經濟建設之一。

(3) 世界上各造船國的造船能量,均在二十至三十萬噸之間,我國興建五十萬噸級以上的造船廠,不僅擴大造船能力,也提升我國在世界之造船名次,且因國內工資較低廉,將可吸引較多的修船機會,賺取外匯。

2.  建設要點:高雄造船廠總廠,位於高雄第二港口附近,毗鄰大煉鋼廠。年造船量一百五十萬噸,修船量二百五十萬噸。

3.  總經費:八十三.九四億元

4.  計畫期程:六十三年七月至六十五年十一月

   5.  建設效益:造船廠的建造不但引進了若干新技術,且造船工業是一種綜合性的工業。造船廠完成後,並可帶動其他相關工業,如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及電氣工業等的發展。  

九、石油化學工業

1.  建設背景因素:我國石油化學工業,於民國五十五年自國外引進,其後,我國紡織業百分之九十,塑膠業百分之七十,均已外銷,具備外銷競爭潛力,雖然六十四年已完成了第二座輕油裂解工廠,但仍感原料生產設備不足。由於我國石化工業發展的迅速,本計畫之興建對國內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化學品工業之發展而言,不僅減少國內工業對外之依存性,且將增加下游加工產品在外銷上的競爭力,為我國經濟發展及對外貿易邁向新的境界。

2.  建設要點:分上游計畫及中下游計畫兩部份進行。上游計畫,由中油公司負責,產製基本原料。包括第二輕油裂解工廠、石油化學基本原料前期計畫、二甲苯分離計畫、加氫脫烷烴及環己烷計畫及第二芳香烴萃取工場計畫等。中台、中化兩公司負責產製中間原料己內醯胺、丙烯、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等。

3.  總經費:二百零三.九九億元

4.  計畫期程:六十三年四月至六十五年十二月

5.  建設效益:  

(1) 初步估計,每年生產原料一百四十萬公噸,每年約可獲加值利益三億五千萬元。

(2) 在國際市場自由競爭之條件下,能正確把握基本原料的供應,並能帶動關聯工業的發展。

(3) 引導民間游資發展石油化學工業。

 

 

 

 

圖片出處http://www.gpes.cy.edu.tw/study/society/10/8.html

十、核能發電廠

1.  建設背景因素:核能發電廠興建計畫,係配合國家經濟建設需要,達成能源多元化之政策目標。電力為支援工業發展的動力,因經濟成長快速,工商業用電已佔發電量百分之八十左右,部份地區偶有停電情形,致耗電特多的工業,無形中受到抑制。台電公司十年發電長期計畫,以核能發電為優先,轉變發電結構,確保能源供應,支援工業發展。

2.  建設要點:核能發電計畫,係改進電力生產結構,分散能源進口來源的新措施。計畫興建中的核能一廠一、二部機,其裝置容量各為六十三.六萬瓩,核能一廠列入十項建設計畫優先興工;核能二廠及核能三廠,為核能發電的延伸計畫,於七十年六月及七十三年三月先後完成。  

3.  總經費:二百八十四.八九億元

4.  計畫期程:五十九年十二月至六十八年八月

 

 

 

圖片出處http://www.gpes.cy.edu.tw/study/society/10/1.html

5.  建設效益:

(1) 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改變電力生產結構。

(2) 增加年發電量計三百三十一.一二億度。  

以上文字資料摘要整理自—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十項重要經濟建設計畫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