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75年開始隨著外子〈林金悔〉,因感念其從小家境貧窮,淪為一級貧民,常常接受救濟,現稍有能力,即思回饋家鄉,否則那天走了,即使想做也來不及,故當時外子服務於文建會,每週末必定回家鄉搜集資料,大海茫茫,何處捕魚。瞎碰多了,總算領會出尋找文物圖片要領。新者易得,老舊文物圖片,得找一、七十歲以上耆老,二、讀過書,三、早年在學校任教或在社會上做過事。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依三原則行事,果然漸入佳境。偶得一件有意思的圖片,就樂不可支。稍後,又發現兩個原則:一、三人同行最受重視,雙人行尚可。千里單騎,有時拿不到東西。二、鍥而不捨:第一次說沒有,第二次有一點點,第三次全家寶物傾囊而出,任君挑選。多人多次表誠意,收穫就多。

因為累積了十五年來的資料,藉著網界博覽會鼓勵學生以專題研究及團隊合作方式探索這「台江文化」的一部分歷史,讓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區,不只擴充學生們的視野,更增進了他們對社區文化的暸解與情感。每張圖片對持有者來說,都隱含著難以抹滅的記憶,難忘的往事,匯集而成隱約可見先民的血淚,走過來的路是那麼的崎嶇!更加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然對於蓬勃開展中的社區總體營造和本土文化歷史的發掘整理、保存和薪傳,也希望提出一個新的氣象供各界參考。

臺灣雖小,但臺灣的資訊教育與鄉土教育卻是頂瓜瓜,為何我們將此次的專題名稱取為『漚汪人•臺灣情』?此乃因為漚汪─西甲文教人才特別多,教育博士六位,教育局長三位,文化行政主管首長多位,大學院長、所長、系主任、中小學校長、老師、文學工作者、藝術工作者等不可勝數,為整理社區人士及旅外鄉親擁有之文物圖片,供西甲聚落之文教傳承,並為一百年來臺灣地區的文教發展做見證。遂決定此題目,從漚汪看臺灣,進而把臺灣推向國際,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知道臺灣的成長,並非偶然,那是先人們的血淚所匯集而成的。
帶領此團隊參與比賽,非常辛苦,個中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去年的八月就開始蒐集資料,然後帶領學生下鄉,拜訪耆老,訪問當地住民,因我們是普通高中,學生功課又繁重,所以可以一起討論的時間就只有利用晚上了,常常一回到家已經累癱了,而半夜作夢又都是此網站未完成,心中如同壓了一塊大石頭,喘不夠氣。但也有心慰的一面,大部份的同學都很認真,看到一點一滴所累積的網頁,不管有沒有得獎,我們的學生已經很努力了,所建構的網站不只是全校師生的教材,更是全臺灣的人都可以一窺全貌,進而向全世界的人嗆聲,臺灣資訊的進步,是如何達到的,這是我們的驕傲。

因此我們學校在校長─黃炎祥先生的領導下,希望每一位學生皆能熟悉學區內的鄉土民情,融入社區內,甚至帶領社區走出自己的特色。現在學校擁有良好的整體資訊化環境,可讓學生、老師、以網路與世界相連,學生不但能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並能在全球化的網路學習社群中與他人進行合作學習,培養健全的社會價值觀與開闊的世界觀。謝謝各位鄉親們的幫忙,僅在此代表我們的團隊致上十二萬分的感激。

 

第一指導老師:楊惠春 瀛海中學電腦老師

楊惠春
蔡孟學
歐育瑋
黃馨瑩
張揚農

方璿堯
李靜儂
林柏宏
王順慶 回到首頁

黃澤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