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老街之風華史

1.斗六的開墾

    斗六早年的發展,沒有北港的航運之利,亦非宗教信仰的聖地;農業方面既無斗南地區的灌溉之利,更無西螺地區田土之豐饒,亦無古坑地區的山林之盛。那麼,斗六為何從清治以來一直是雲林地區的行政與經濟重鎮?

        首先,從地理形勢來看,斗六居山坡丘陵地區與平原地區之銜接地帶,

呈現東高西低走向。氣候方面,因距海較遠,冬季寒冽東北季風較小;

夏季高溫多雨,適宜各項經濟活動與農業生產。

        再從漢人在明末清初的墾殖路線來看。漢人在

笨港登陸叢聚,並無法逐漸向內陸拓展,因為海線

地區田土與灌溉均不佳,且冬天之乾季甚長,不利

農業墾殖。漢人發展另一路線是從台南沿著中央山脈與平原之交接線北上,一方面截斷平埔族與山地

原住民的交通,另一方面則可掌握水源與平原。斗六即為嘉義通往竹山(號為「前山第一城」)此入

山要道之中間,且掌握了古坑山區、嘉南平原、濁水溪流域、南投山區等四者交會的交通要衝。

 

因此,明末清初以軍事墾殖為主軸的漢人拓殖,

即在康熙卅年(1691)有總兵王化行移營至此,

其後陸續建斗六門莊倉(1701)、大竹圍陂(1709

、石榴班陂與斗六莊陂(1710),此見開墾之眾;

至康熙56年(1717)《諸羅縣志》已載有「斗六門街」矣。

           目前,斗六市共三十五里,以面積而言,為全縣第二位;十萬餘人口則居全縣之冠,亦為人

口嚴重外流之雲林縣中,極少數

社會人口淨增加的鄉鎮。斗六市

匯集了縱貫鐵路、台三線、台一

丁線、中二高、東西向快速道路

,距中山高斗南交流道亦近;並

有台汽、台西、及日統客運等,

交通甚為便利。產業結構方面,

多為製造業、營造業、商業、公共行政、社會服務業、金融、保險、工商服務業等為主,為雲林縣

之工商業重鎮。農產則以斗六文旦名聞遐邇。

 

2.太平老街風華

    從清朝時期的大街以至戰後,斗六的商業機能都分布於太平路上,太平路有街頭媽袓間、街尾觀音亭之俗諺,即指太平路起點之現今圓環。是斗六的主要商店街。老街現在已有八、九十年以上的歷史,大約是明治末年或大正初期建築的。是雲林縣現存老街區中,年代最長久,保存最為完整的街區,共有九十棟老建築。其房子華麗花紋及獨特的建材可以令人感受到當年的繁華與風光的程度。

   

 

 

 

 

 

 

 

 

    這些建物都是民間於日據時代興建,建物的風格主要是由日本人所引進,因日本有心改進街道,並且希望以新的建築方式來取代原來中國傳統式的建築,以其達到台灣文化徹底日本化的目的,因此在日本統治初期對台灣原有之著名建物予以隨意破壞,甚至拍賣等。

    但不容否認的,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對各地城鎮進行的街道改造計劃,引進巴洛克式建築確實對台灣的建築有極重大之影響,並且讓現在的台灣建築有更多風貌及想像空間,這可說是日人對台灣建築的重要貢獻。而斗六門老街的建築主要便是在日據時期的都市改造計劃中開始的,當時約為西元1913年。                     [巴洛克是建築]下圖

     每一棟建築都是二層樓高,並有起樓地,其特色是,

二樓外幣都有美雕飾,包括龍鳳圖案栩栩如生,部分雕飾

並刻上住戶姓氏,除了宣示不忘本的美德外,也有顯嚇名

門家世的意義。

 

在這些建築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涵碧樓了,可惜因為政

府在十多年前仍未就這些建築物給予特別之保護及訂定相

關法令的約束,因此約在二十年前被拆除改建公寓大樓,

其原因是涵碧樓主人「蕭婆仔」的後代因為該棟豪華大樓,每年需繳可觀的地價稅,在負擔不起下

忍痛與建商合建,如今的涵碧樓,只能在小人國模具城看到。

 

 

 

 

 

 

 

現有太平路的歷史街屋建築可考之最早建築年代為95號「源興」,建於明治39年(1906

大地震之後的明治41年(1908)。其後至昭

和二年(1927)施行「市區改正」而逐次改

築店鋪。
 

     從清朝時期的大街以至戰後,斗六的商業

機能都分布於太平路上,太平路有街頭媽袓間、

街尾觀音亭之俗諺,即指太平路起點之現今圓環。

南至太平路尾端祀奉觀音菩薩的永福寺,是斗六的主要商店街。

 

資料來源:

http://cyberfair.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0/cf0001/36640004/pic1.html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29640232/play_1.htm#太平老街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