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郡社的平埔族

(記者張瑞楨/專題報導)翻開台灣四百年歷史,曾經過著『醉酒酣歌,互相勞苦』的台灣平埔族曾經是優勢的族群,演變至今卻僅剩下少數後裔及文物,其間的演化過程與其以『消失滅絕』來形容,倒不如以『融合同化』來形容,更能彰顯這段澎湃壯闊的歷史過程。

今天,多數台灣人可能不知道自己體內多少奔騰著平埔族的血液,而大武郡社的平埔族歷史,或許就是詮釋這段族群融合使的典範。

    研究台灣文獻的劉峰松指出,根據三百年前駐軍或文官遺留的遊記記載,可以發現彰化縣八卦山南麓大武郡社平埔族的重要聚落,也是清朝駐軍文官南來北往的交通要衝

    再以當時的族群勢力範圍來看,屬於巴布薩族、曾打敗鄭成功軍隊大肚社大肚王,勢力顛峰時可以號令二十多個番社,但大肚王卻從未統治過屬於洪雅族的大武郡社,由此可以推論大武郡社的事例,應該強盛到築以和大肚社相抗衡。另外,以族群分佈觀點來看,大武郡社剛好位於巴布薩族洪雅族交界,在平埔族中應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根據大葉大學講師謝英從的調查,大武郡社不但包括許多小支社設域可能涵蓋現在的彰化縣社頭鄉、員林鎮、埔心鄉、永靖鄉、田尾鄉、田中鎮、以及南投縣名間鄉和南投市的一部分,面積廣達數百平方公里,設中心大約位於現在的社頭鄉舊社村一帶。

    謝英從因而推論,大約在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間,有遷社習慣的大武郡社平埔族,逐漸遷居到舊部落西方不遠處,並另建立『新社』,也就是現在社頭鄉公所後面舊稱番社仁雅村

  大武郡社的演變/大武郡重見驚奇/大武郡社的平埔族/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