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郡社重見驚奇

(記者張瑞楨/社頭報導)清朝領台之初,已歸化清朝的平埔族建立四十四社,但其中的大武郡社,卻在清朝雍正年間以後去向不明?而成了台灣歷史學界的一個謎。日前學者拜訪彰化縣社頭鄉平埔族後裔,才從一顆「社石」和一尊三百年歷史的「番元帥」,證實大武郡社原來是遷移到現在的社頭鄉仁雅村,而解開這宗歷史之謎。

據了解,三百多年前康熙年間來台採硫磺的文官郁永河在其所著的遊記中描述,路經大武郡社時,曾見到紋身的番人,用雞尾羽毛裝飾,又見到三位少婦舂米,其中一婦女頗美麗,裸體對人而神色自然。而在康熙年間繪製的地圖,也曾清楚標示當時大武郡社位置(番人聚落為社、漢人聚落為莊),但是乾隆年間繪製的地圖卻又標示一個「舊社」的平埔族聚落,到了乾隆以後大武郡社逐漸在地圖上消失。但為何大武郡社會消失?「舊社」何大武郡社有何牽連?相對的「新社」又位於何處?大武郡社的平埔族流落何方?由於均無歷史記載,使得大武郡社的消失成了研究台灣歷史的難解公案。

      

      大武郡社的演變/大武郡社的平埔族/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