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

長居太魯閣的德魯固族人,對於地名有一套命名方式,通常他們會以事件、當地特色或人名來作為地名。

「砂卡礑」為德魯固族語「sgadan」,意為「臼齒」,因為過去在早在約200-300年前,德魯固族祖先由南投遷徙到當地開墾建社時,在此地挖出臼齒(原住民語sgadan)而得名。

步道中的柏拉耀聚落,即因有許多姑婆芋而得名。

砂卡礑步道上警察駐在所舊址附近的階地,原稱「五間屋」,而泰雅族人卻稱為「斯維奇」(Swiji),斯維奇是指大葉子榕樹的意思,由於該地大葉子榕樹族群數量較多,因此就以斯維奇作為地名。

德魯固族文化:

相對於其他族群,德魯固族是較早生活於砂卡礑流域的一支民族,他們約從十八世紀左右進到立霧溪流域中生活,在主流及支流建立無數個部落,其中砂卡礑溪流域的部落,是由巴圖家族所建立,主要的部落有赫赫斯(今大禮部落)、砂卡礑(今大同部落)、欣里干、宿莫渴等。這些原住民長期在這裡生活,累積許多生活經驗,也發展出一套與自然共存的方法。

在過去其生計以山田焚墾的農業為主,兼有狩獵、捕魚及採集;紋面及拔齒是德魯固族成年必經之生命禮儀。不過這些隨著時代的推移已有所改變:生計上不再全由居住地方的自然環境供給,改由農耕獲,至外地工作;一些特有習俗也已消失。

德魯固族選擇平坦的階地耕種、居住,獵狩、捕魚也是他們重要的生活內容,長久以來,不僅和自然取得和諧,同時也和附近部落之間有了生活的默契。像步道上的三間屋市赫赫斯和砂卡礑兩個部落河域的分界,以上屬砂卡礑部落捕魚的河段,以下屬赫赫斯部落,兩個部落都謹守這樣的默契,不跨界捕魚。

至於獵區也是如此。過去居住在砂卡礑沿途的德魯固族人,捕魚的方式是先採集有毒的植物─魚藤,將它搗爛後丟入水中,魚因此被麻醉而暫時昏迷失去活動力,族人則在下游處撈取當日所需的魚,而其他的魚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自己醒來,恢復正常。一位德魯固族老者戲稱這是「給魚喝維士比」。

砂卡礑步道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中之所以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除了地質地形的多樣且美麗,和動植物生態呈現豐富外,更在於其中有人的痕跡與歷史故事。這些人文史蹟,見證了德魯固人在自然中的山林智慧,也寫下人與自人間和平共存的故事。

開發史 ] 現況 ] [ 原住民和砂卡礑 ] 舊有遺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