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海城隍廟對當地發展的影響

(一)源起

    早在西元一九五三年,兩郊碼頭的挑夫為了爭奪地盤積怨很深發生了衝突,結果就在艋舺這個地方發生了激烈的群架。這個群架即為有名的「頂下郊拼」。它是一場極為浩大的械鬥,影響十分深遠。但因為同安縣人在這場械鬥中大敗,林佑藻就只好帶著霞海城隍爺神像往北逃逸,直到逃到人煙稀少的大稻埕,開始建立新的街市,慢慢的形成聚落,可是頂下郊拼的結果,造成了艋舺的元氣大傷,同時艋舺段的淡水河道也因為淤淺了,大型的船隻無法航行和停泊,這也是促進大稻埕成為重要商區的關鍵,那就是為什麼它會有辦法在繼艋舺之後生根、萌芽,所以說要是沒有艋舺的沒落,大稻埕也不會有機會成為重要的商區,成為最興盛的商業主要中心。

(二)霞海城隍廟的形成

    霞海城隍廟的興建,起初是由於郊商們的出資籌建,廟宇才在清咸豐九年即西元一八五九年因此問世了,但陳浩然認為同安人守護神安置的店舖過度狹小,於是在陳浩然等人的策劃下重建了這座廟宇,雖然廟的本身不足稱大,但在此已定下廟宇的基礎,此舉加速了城隍廟祭祀圈的形成,更加速了日後成為核心的機會。

    霞海城隍廟得名的原因來自「霞海」為「臨海門」的分廟,為五鄉庄民之鎮守神,因此改名叫做「霞海城隍廟」。公奉著當時的護神像,而當時在頂下郊拼之中為了擁護城隍爺神像而輕身的三十八個人,在後來紛紛替他們立上神主牌位,奉祀在現在的寺廟中,一直為人所稱頌,稱為「義勇公」。據說同安鄉下雅稱「霞城」,霞城在清康熙元年由施琅在此建一城堡,以便種糧屯兵、進取廈門。城堡南門曰「臨海門」,在此城門內的同安人自稱「海內人」,有別於門外人,而他們奉似的城隍就取「霞海」和「臨海門」之名,稱為「霞海城隍」。這是私人供奉的城隍爺,有別於官定的府城隍、縣城隍。而「城」、「隍」兩字的來源在古代也具特別的意義。「城」是城市,「隍」是護城河,所以城隍爺是護城河內的地方守護神,因此這地方也在這其中佔有一席之地。

(三)對大稻埕發展的影響

然而大稻埕的興起是隨著霞海城隍廟的建立,因城隍廟是在南街建立之後,所以它的擴張是從此地而由南到北發展,在熱鬧的商圈中更顯的別樹一幟,這座寺廟不僅是當地人信仰的託付,更是在大同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人們信仰中的一環。多年來香火鼎盛,信徒眾多,各地的人來到此購物,都必定來此窺探究竟,信徒分布遍及全省,看似為一般的地方信仰卻是如此的備受矚目,而且也隸屬第三級的廟宇古蹟。每年的霞海城隍廟祭典和迎神賽會,都會吸引各地區的民眾前來,成為這時期不可或缺的一大盛事。

而將大稻埕的經濟推向一個繁華的助力,大概歸結起來也是因為淡水的開港,以及劉銘傳設立外人貿易區,和茶葉大量的外銷所促成的,而且茶葉的外銷逆差,讓大稻埕的商家有資金可以酬神,進而推展盛大的迎神會,這些都是有息息相關的,才讓經濟能力的好轉的商家,有機會投入祭祀神明的行為上。

    日治時期,曾因為日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讓社會在這時期顯得特別動盪不安,不過在此時也可看出祭祀圈內的居民更加的團結,但也因為日本興建蹤貫鐵路通往高雄,而改變了台灣的運輸系統,使的大稻埕擴展了它的國內市場,更深層的涵義,也就是它使的祭祀和商業合而為一。

(四)城隍廟的重要性

    而這之中的團體凝聚力的象徵,影響了大稻埕的形成和發展也幫助大稻埕在文化方面進路了軌道,這份凝聚力藉由宗教,結合以祭祀鄉土神的媒介,他促進了各行業的興起與貿易的蓬勃,在台灣的社會活動中,也扮演宗教和商業興衰的關鍵,他對於大同區的重要性也就更加不言可喻了。

    如世界各國在1918年以後興起了保護主義和關稅壁壘,各地經濟都十分蕭條,大稻埕也深受其害,外銷的事業不斷的衰退,商家們也為了吸引失去的人潮,想了許多五花八門的振興方法,此時每年的霞海城隍廟祭典和迎神賽會就相當重要,例如:

1)棉布行-舉行聯合大拍賣,並附有獎贈卷。獎分八等,可以抵值換購其他物品,以挽回當時的市況。

2)中藥行-在此方面,除了李金燦蔘莊在霞海城隍祭典時期,舉行大拍賣以外,中街的添籌藥行也跟進。乾元藥行、捷裕蔘莊和捷茂藥行、李金燦蔘等都在迎神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