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

歷  史

地理位置 觀光果園 地方小吃

 

 

游真好呷肉圓

  早期大村鄉因為以葡萄為主要農特產,所以葡萄園遍佈,常常放眼過去看不到一家店家,更別提小吃店了,游真好呷肉圓店的創始者王金枝女士,就是在衡量過這種地理形勢認為,一般鄉下人農忙之後,時間已經很晚了,自己準備晚餐太麻煩,或是有時工作到一半肚子餓了,也需要吃點心,如果在大村鄉賣吃的,應該是可以做的起來才是。

 

  1928年生的王金枝女士,便在四十多年前開始賣起了肉圓,剛開始是在員林跟師父學,再加上自已一邊賣一邊研究,逐步的改進,才創立了游真好呷肉圓的招牌;不過以前環境比較困苦,只是在路邊隨便搭個棚子賣,一直到了民國二十四年前才搬到目前的大村鄉中正西路91號。在王金枝女士年紀漸大之後,已將攤子轉交給了第二代兒子游春田接手,更由於游春田先生娶到了一位賢內助,妻子鄭桂枝自從嫁到游家之後,就一直幫忙婆婆做肉圓,在婆婆年紀大身體較差之後,鄭女士更與先生一肩挑起了賣肉圓的工作。


  真好呷肉圓主要以肉圓與碗粿為主,他們的肉圓不同於彰化肉圓的口感,吃起來QQ軟軟的,別有一番滋味;他們的肉圓皮據鄭女士告訴我們,特點在於用在來米加地瓜粉為主要材料,因為加入在來米,所以做起來的皮會比較不膩。

 

  而且據鄭女士的經驗,以前的粉因為以曬日頭的方式製作,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一旦天氣不好,曬出來的地瓜粉就會比較黑,不僅吃起來比較不Q,而且賣相也不佳;現在改用濃縮的機器製作方式,所以地瓜粉會較白較漂亮,品質比以前手工做的還高,吃起來也比較Q,而且在使用上也較方便,目前他們的粉主要是由南部訂購,而且一律是採用高級地瓜粉,一斤要三十多元,鄭女士本身曾因地瓜粉的品質太差,而導致肉圓製作失敗,所以現在的她可是對地瓜粉的品質很挑的。

 

  在肉圓的內餡方面也是一大特色,以切角狀的麻竹筍、瘦肉為主要材料,以前有加過香菇,但是因為有的客人不敢吃香菇,所以鄭女士便將香菇取消,在肉的方面要採用成本較高的瘦肉,因為肉圓已經是用油炸的方式處理,再包入肥肉就太油膩了,所以雖然成本比較高,他們還是決定用瘦肉為主要素材,至於筍子更是要採用新鮮的麻竹筍,先將麻竹筍燙過後再剁角塊狀後加鹽,吃起來口感比較脆。

 

  鄭女士特別提到了一個狀況是,反而北部人更喜歡吃他們的肉圓,因為他們所做的肉圓,是用新鮮的麻竹筍先下去剉過再燙過,再加入調味料,但是台北的筍則用醃過的筍干,口感沒有那麼新鮮;鄭女士採用本地產的新鮮麻竹筍,即使是沒有筍子的時節,鄭女士亦堅持不採用筍干,所以每逢十一月十二月不產麻竹筍的期間,她寧願以大頭菜代替,因為大頭菜較甜但是較不脆,口感還可以取代,筍子則比大頭菜脆,所以老板娘只用這兩種材料交叉使用。

 

  肉圓在包好蒸熟放涼之後,待客人點餐時再下鍋油炸,一般肉圓約需用溫火炸個二至三分鐘,不過鄭女士表示要視顧客的多寡來決定,因為有時候一下子客人來得比較多,就必須調高火溫,速度才會快一點,平常則以溫火為主;而肉圓在下鍋油炸後,如果熟了會自己浮起來;切記的是,油炸的時候火不可以太猛,而且必須用豬油下去油炸,千萬不可使用沙拉油,因為曾有客人買回一大批生肉圓回去自己用沙拉油炸,導致失敗的命運。


  碗粿亦是店內的一大特色,做碗粿的手藝亦是婆婆教的,碗粿必須用在來米加熱水下去沖,而且有一個秘訣便是,做碗粿用的在來米要愈久愈好,做起來的口感才會Q;其實古早味的碗粿是不加內餡的,以前鄭桂枝女士曾經嚐試過在碗粿中加入蛋黃或是豬肉,但是因為顧客反應不好,所以鄭女士還是決定保存古早味。

 

  所以鄭女士的碗粿一大特色便是碗粿中間不加任何餡料,而在碗粿上面再加菜脯、油蔥、五花肉、胡椒;一般外面賣的碗粿都是裡面有包菜脯與肉,但是鄭女士認為在碗粿的蒸煮過程中,裡面餡料的香味會跑掉,所以還是蒸成型之後再放上炒過的餡料與調味料。


  鄭女士認為自她接手以來最大的改變有兩點:一是不在肉圓上點紅點,因為鄭女士認為點紅點必須用到色素,會影響顧客的健康;一是甜漿的製作過程,以米漿加上白糖煮過,不加任何的色素,所以一般外面的肉圓攤的甜漿為了賣相好看,都會加入紅色素,但是游真好呷肉圓的甜漿則一定是白色的全天然原色原味。

 

  游真好呷肉圓每天從早上七點營業至晚上七點,目前的顧客以在地人較多,而且愈是道地的大村人,愈喜愛吃他們的肉圓,甚至搬到了台中、台北,還常常特地回來吃,游真好呷的肉圓一粒只賣二十元,碗粿更是一碗只賣十五元,真是難得的道地純樸家鄉味。

 

地址:大村鄉中正西路91

電話:8536590

營業時間:上午7:00到晚上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