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街的生活

 

西街從桂林路分為南北兩段;北段古名稱凹抖仔街,因為裡面的巷道彎曲如弧形而得名,從清乾隆年代起,即因碼頭的形成而熱鬧繁榮,在商業全盛時期,每日來往的船隻,多如過江之鯽,因此沿岸一帶便成了眾多郊商、船夫、碼頭工人的落腳處,加上當時艋舺市街有官衙機構的兵丁,也多是單身漢,而此處正位於碼頭大街和衙屬之間,凹抖仔街便成了他們的銷金窩,這些社會勞動階級人口,每天在繁重的體力消耗後,入夜便常到妓院賭館尋歡作樂,因此港邊成了青樓娼妓集中區。

這些靠鶯鶯燕燕發跡的街市,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歷史淚痕;在風化區討生活的女人,也沒有效的節育措施,而所生的嬰兒,經常是含著淚水,拋棄在街頭。所以淡水同知陳培桂及地方人士才會發起收養棄嬰的慈善事業—育嬰堂,這是一種很好的社會救濟設施,當時善心人士的慈悲心腸可作一代風範。

那時除有賣身的娼妓之外,普通的藝旦都以學習南管居多,如東興綢、藝旦色、相思燈等名調,都唱的非常有韻味,哀怨感傷;到了光緒晚期好景不常,由於河床淤積及種種原因,艋舺市況一蹶不振,連帶風騷問津者也悄然銳減。

凹抖仔街因改朝換代,到了日據第三年,明志三十一年又開始走紅,起初是由日本九州松原來了一批妓女,開始經營貸座敷的料理店,裡面暗藏春色,接著就如雨後春筍般林立開設,日本當局覺得色情氾濫,便規劃遊廓,即風化區,在華西街北邊一帶,並由有名町﹙長沙街﹚派出所管轄,台灣人的藝旦和日本人的貸座敷有階級分別,台灣藝旦不願意賺日本人的錢,所以他們稱他們為番仔酒矸,據當時統計資料,貸座敷有八十九家,藝妓人數一百二十五人,他們要從小培訓化妝術、歌唱、舞蹈等才藝表演,但台灣人的藝妓有一百多家,娼妓五百餘人,從這數字看,可想當年艋舺遊廓,風花雪月之盛況。

與北段過著金迷紙醉生活完全相反的華西街南端,則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昔稱大溪口的南端是地靈人傑,其中在三十七號,有一座古色蒼蒼,氣派十足的大瓦厝, 裡面奉祀著一顆直徑一尺二寸的圓形隕石最為傳奇。這座大厝的主人是黃朝陽,地方居民稱他為三桂官,在台北開發初期,他跟隨宗族遷到艋舺來開墾荒地,後來經營伐木業變成巨富,那時艋舺黃、林、吳三大姓中,黃家勢力最為雄厚,而三桂官的名聲也最為顯赫,獲得眾望所歸。

乾隆五十一年﹙一八七六年﹚台中大里的林爽文造反,其軍林小文流竄至北台灣,攻陷淡水、士林,後進攻新莊,這時三桂官領導艋舺子弟組織義勇軍,敉平叛亂後,獲得乾隆皇帝欽賜黃袍,這件錦衣成為黃家的傳家寶。據傳當黃朝陽臨終時,從天上掉下一顆隕石,落在黃家的後花園,黃家認為是三桂官的本命星宿,便將其抬入屋內供奉,作為鎮家寶,然而這顆隕石夜裡會發光,其光芒嚇得鄰居嬰兒啼哭不停,於是用女褲遮蔽,旦出一、十五仍然發光,孩子還是受驚,之後改用女人纏腳布掩蓋,才完全熄滅。

現在的凹抖仔街﹙華西街北端﹚因改朝換代,物換星移,南端的氣派宅院也不復見,變成了觀光夜市,吸引許多外國觀光客來吃蛇湯,聽老闆大談蛇經,賺取外匯,成為無煙窗的工業區了。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