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可能無人不知什麼是「甜不辣」(新台語寫「黑輪」)。台灣的「黑輪」跟「刺身」(日文念 sashimi)一樣,都是二十世紀前半葉,當日本帝國占領台灣時引進而遺留下來的廚房文化。「黑輪」這一道日本料理,非但是至今仍盛行於台灣,連離鄉背井有幾十年的旅美台灣人,也念念不忘。為什麼「甜不辣」會如此深受台灣人的愛好?考究其因,不外乎是「黑輪」這道料理中用的「竹輪」(日文念chikuwa)和 「薩摩揚」(日文念 satsuma-ahgeh),是跟台灣固有的魚丸和貢丸一樣,皆以「魚漿」為原料。不過吃起來氣味比較好;因為「竹輪」是用「烘」的,而「薩摩揚」是用「炸」的,其味道是比用開水煮熟的魚丸或貢丸更香更好吃。

魚漿的製品.黑輪

  「魚漿」是台灣話,中國大陸話叫「魚糜」,而日本話叫surimi。在無冷凍冷藏的古早時代,做「魚漿」是一種最好的處理海鮮方法,比醃、燻、晒更能保留海鮮的原味。此外做法也不麻煩,把魚肉擂潰成漿,再加點鹽和佐料就可以下鍋煮成魚餅、魚糕、或魚丸,吃起來尚有海鮮味,並且還可以存放幾天,不用擔心會腐壞,這項廚房文化,在人類歷史上,不僅出現於東方,在西方也屢見不鮮。例如今日的正統猶太教信徒,他們在慶祝踰越節(Passover)時,必吃的食物中就有一道是用魚漿做出來的饌餚。可見在紀元前,猶太人就有以魚漿做菜佐餐的習慣了。

魚漿

  據說,日本人使用surimi的歷史才八百多年,比起吃了幾千年魚漿的中國人或猶太人,那真是小巫見大巫。雖然日本人使用年歲不如中國人及猶大人,但應用層面的廣闊,卻無一國可與它相比。目前,日本全國有三千多家surimi加工廠,年出產量達兩百四十萬噸之多。不過現代的日本水產食品加工工廠所用的surimi,與二次大戰前的相比,已大不相同了;因為在六十年代,日本北海道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漁業革命」,大大地改變了魚漿的作法與用途。這番水產食品加工業上之突破,並不亞於十八世紀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它所帶動出來的社會經濟之變化,也大大地影響了人類生活習俗之變遷。那麼,我們來看看這番「漁業革命」是如何發生於日本。

以魚漿為料理的美食.黑輪

  日本於「明治維新」(一八六七年)後,由於國內的大型工業與製造業突飛猛進,人口也急速成長,於是魚漿需求量也逐年持續增加,促成漁民大量捕撈產於日本近海的低脂、肉清、色白而好做魚漿的魚(例如Argyrosomus argenta-tus)。可是,地球上並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經過幾十年的大量捕撈後,那些產於日本近海的「魚漿魚」就顯出「過漁」現象,漁獲量逐年下降,迫使業者不得不向他海另找資源。但是,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值此大舉搜尋「魚漿魚」之際,日本帝國卻在太平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逼得水產業者不得不停止搜尋;而四年後,日本又是戰敗國,於是,水產業者那股野心就無法於四十年代實現,直到進入五十年代韓戰爆發,促使日本的工業和社會經濟再次急速發展,「漁業革命」才有機會被搬上軌道。

系列料理在高雄是很受歡迎的

  冷凍surimi的製造過程大致如下:用洗魚機洗滌魚體上的粘液、污物,然後去頭、除臟、去骨;除皮之後,再洗滌魚污,然後用採肉機取出肉;採出來的精肉用清水洗滌,把水溶性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等雜質洗掉,(水溫必須控制在攝氏五度以保持魚肉的鮮度)。如此,反覆洗滌三次後,就進行脫水,絞肉、攪拌,最後添加食鹽、砂糖、和磷酸鈉(以防止s-urimi 於冷凍過程中變性)。充填結紮十公斤於一袋,在攝氏零下四十度的溫度中進行急凍,然後儲放於冷藏庫中保存。這一套surimi製造法,很快地在六十年代就從北海道推廣到日本的西部和東北部,不久,除了跨海傳佈到南韓及中國外,也發展到海上冷凍surimi製造船的設計與建造。

   如此,在六十年間,水產食品的加工原料有了著落後,日本石川縣的水產業者就開始動腦筋,志在把冷凍surimi的加工成品做成比「竹輪」和「薩摩揚」更迷人,更開胃口的現代速食品。(ps: 薩摩揚原本是日本九州的一種油炸的地方性小吃,而天婦羅則是日本一些油炸性食物的名稱,這項東洋食物在46年前傳來臺灣,並開始在基隆擺起攤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