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上頁 |
考棚      

        科舉是我國特有的考試制度,從隋朝開始,到清朝末年,,施
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在選拔人才時,能有
較客觀的標準,同時也提供均等機會。每到科舉年份,讀書人必定
全力以赴,由於一進考棚,必須待上大半天,考生都帶著提籃入場,
籃內除文房四寶外,也有吃的,喝的,連方便也在考棚內解決。
台灣雖然地處在海外,開發比較晚,但讀書人熱中科舉,和大陸並
沒有兩樣,台北開拓以後,普設書院,學堂,文風更加蓬勃發展,後
來,艋舺的洪騰雲,在城內捐建了一座考棚,位於城內之東北角,今
城中分局處,可容納兩千多人,洪騰雲因此獲頒了一座「急公好義
」石坊,日據時代,這座石坊被移到現在的新公園內(在路天音樂
台附近),而考棚早就拆了。
      

   其他相關的建築        

教化性:

登瀛書院 : 位於今天總統府的後方,是由官民幕資而建的教育機構
                   ,書院內設有藏書樓,藏有豐富的古今圖書,供諸生閱讀,鑽
                   研,這也是當石台灣北部最大的書院

西學堂 : 已教英語為主的學堂,培養能通洋務的人才,是本省第一
               個新式學堂

番學堂 : 與西學堂比鄰,約今天寶慶路與延平南路交叉口附近,由
               劉銘傳創設,為培養能通漢語的先住民,使歸山地後,能教育
               子弟,以利山地開發

明道書院 : 屬台灣巡撫直轄,市第二任巡撫邵友濂捐款設置

宗教性:

天后宮 : 約在今省立博物館後,屬於清代台北府的官廟,供奉媽祖

政治性:

台北府衙 : 約今天開封街,漢口街,重慶南路,館前路四線交叉圍繞
                   的範圍內,是北府城的政治中心,台北府知事所在,周圍街道
                   街因它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