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昆蟲/其他/回到動物

角紋小灰蝶

Syntarucus plinius Fabricius

在台灣由平地到中海拔均有記錄,但低山帶是其主要的棲息。台灣是其分 布的北限,幼虫的寄主植物是藍雪科的烏面馬和藍雪花,主要為攝食花苞的 部位。成蝶常於寄主植物附近活動,主要是因為這些植物不但是幼蟲的食草 ,其花蜜也是成蝶主要的食物來源。角紋小灰蝶腹翅的斑紋特殊,非常容易 辨識。雌雄蝶背翅有些差異,辨識也不難。台北芝山岩有一穩定族群,想目 睹它的丰采,此處應該是最佳選擇,不過記得不要干擾它們,說不定它們是該蝶種最北方的族群。

螢火蟲

螢火蟲的客家話叫做「火焰蟲」,台語叫做「火金姑」。螢火蟲是甲蟲中的一類,其一生必須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種四階段的變化過程稱為「完全變態」。部份種類的雌蟲無飛行能力,形態酷似幼蟲而與雄蟲大異其趣,十分耐人尋味。螢火蟲的幼蟲期都會發光,但不一定每種的成蟲都會發光。螢火蟲的發光現象,是因為體內含有會發光的含磷物質,與發光酵素產生氧化還原的化學反應。

 

薄翅蜻蜓

●外觀特徵:腹部長31-33mm。雄蟲體色單純黃褐色;腹部末端背側具黑斑。雌雄差異不大。

●生態習性:本種是台灣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蜻蜓。成蟲出現於4至12月,生活在平地都市至高山地區。稚蟲繁殖於各類 靜水環境。秋季族群非常龐大,到處可見成群飛舞,但較少停棲休息。

螳螂

螳螂有一個靈活的倒三角頭,一對複眼分置頭部兩側,咀嚼式的口器,最大特徵是那對發達的鐮刀狀前腳,腳上還長著尖銳的鋸刺。翅膀是發達的,前翅革質,形成翅蓋,後翅膜質、呈扇狀。螳螂不論成蟲或若蟲都是純肉食性。由於螳螂只捕食活蟲,因此弱肉強食、大吃小的情形經常發生。大部分螳螂是晝行性的。

    螳螂產卵時,同時分泌泡沫狀膠質來包覆卵粒,當這些泡沫狀膠質硬化之後,便形成具有保護作用的卵囊。每一種螳螂的卵囊都有特定的形狀與大小。一般卵囊內有20~40粒卵排成數列,每隻雌螳螂可產4~5個卵囊。台灣大螳螂或寬腹螳螂的卵囊內則含有數百粒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