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剖析歌仔戲 / 文武場與音樂                                                   上一頁   下一頁

文武場簡介 文場樂器 武場樂器
 

                                 回頁首

      戲曲中為伴奏樂隊的「文武場」(歌仔戲稱為文武平),統稱為「後

場」,是演出時不可或缺的一環,傳統戲劇中有句行話「三分前場、七分

後場」,即強調其後場的重要性。
  

      傳統歌仔戲的文武場使用的樂器有:笛、大廣絃、椰胡、四寶(四塊

仔)、拍板(五子仔)等。而現在的歌仔戲團則不用四寶、拍板。在敲擊

樂器的部分增加了:單皮鼓、掌鼓、卜魚、竹板、響盞、鐃、等。而管絃

樂器方面則增加了:洞蕭、海笛、嗩吶、京胡、三絃、洋琴、鴨母笛、鼓

吹絃、小喇叭、電吉他、爵士鼓、薩克斯風。歌仔戲的樂隊編制不大,通

常約五人左右,分為文場武場,分別坐在舞台左右兩邊(文場在右,武

場在左)。這幾位場面人,有時候還得要兼操作別的樂器。


  文場五人,是吹奏樂器的,包括笛、笙、嗩吶、二胡。文場有吹奏及

烘托氣氛的功能,也可以製造特殊音響。主要的樂器有:殼仔絃、鼓吹

絃、大筒絃、鴨母笛、月琴、嗩吶、三絃、笛、簫。
  

      武場四人,是敲擊樂器的,包括鼓板、鐃鈸、小鑼、大鑼。武場主要

的功能是,配合演員表掩營造氣氛,並掌握全劇的節奏。主要的樂器有:

板、鈔、磕仔、通鼓、小鑼、大鑼、單皮鼓。武場指揮者稱做「頭手鼓」

,也是文武場的總指揮,負責單皮鼓、通鼓、磕仔和板等樂器;其他樂器

的打擊者稱為「下手」。武場樂器全都是敲擊樂器,只能奏出其節奏,不

能奏出音樂的高低,但卻為全戲進行的主宰,如果將武場樂器除去,將失

去中國戲劇特有的色彩。


                                 回頁首

(一)殼仔弦(椰胡):歌仔戲中最主要的樂器,演奏者是整個文場之首席

(二)大筒弦:適合於演奏較悲傷的樂曲。

(三)鐵弦仔(鼓吹弦):是以鐵管或鋁管為琴桿,底部彎曲,沒有琴筒,

     而是在上端裝上喇叭形的琴管代替,其聲音經鐵管到上端喇叭口擴大

     出來,取下喇叭則會變成柔細而帶鼻音。

(四)鴨母笛:上端有一較大的籚哨,管子是竹子製成,長約一尺,管前有

     七個孔,管後有一孔,音色近於薩克斯風。

(五)月琴:在歌仔戲中多用來伴奏哭調。

(六)嗩吶:台語稱之為「鼓吹」,使用於較莊重的場面,或長話短說之敘

      述時。

(七)三弦:是以堅木做頸趕集框,框的兩面蒙以蟒皮。

(八)洞簫:其聲音嗚嗚如泣如訴,是歌仔戲中哭調之最悽惻者。

                                 回頁首

(一)小鼓:又稱單皮鼓,台語稱之為「北鼓」,為歌仔戲武場之靈魂樂

      器,也是全部文武場總指揮。

(二)堂鼓:台語稱為「通鼓」,經常和嗩吶配合演奏。

(三)鑼:有大鑼和小鑼,兩個搭配成一組,大多與小鼓或堂鼓配合使用。

(四)鐃:鐃形狀像銅盤,左和右各持一個合擊,多與鑼鼓配合使用。

(五)梆子:是將長方形硬木中間挖空,旁開一長縫以出音,其聲「扣扣」

     ,音色特殊,與鑼鼓等配合運用,一般都是在文武場前奏之前出現。

(六)搖板:是由兩塊木塊所組成的,是配合曲調,用以控制節奏、速度進

      行的樂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