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細說拱樂社 / 拱樂社                                                                           上一頁

 
拱樂社的興起 拱樂社的演變

錄音團

人才的培養 結語
 

                              回頁首

      拱樂社的創辦人陳澄三先生──拱樂社第一代的董事,是雲林縣麥

寮鄉人,在民國五十年創立了麥寮拱樂社。而陳澄三先生之所以會往此

方向發展,除了個人興趣之外,還有一份想將藝術奉獻給社會的熱誠。

陳澄三先生在創立拱樂社之前,對於這一方面的事情並不熟悉,不過憑

著他堅定的毅力及先進的思想,創立了拱樂社。

      剛開始,劇團是採在內台,也就是在戲院內的表演方式,現場打鑼

鼓的演出。不過陳澄三先生的想法很進步,他想到以錄音的方式演出,

來取代現場表演,不但不會出差錯,也能找出缺點加以更正。

      拱樂社在民國五十年代興起,因怕後繼無人,不但創立了公司,還

在台中向上路建立了戲院學校。招生五期,約有5、600人報名,其中幾

乎全是小女孩。

      只要對這方面執著,報名後經篩選即可入校。在學習期間完全免

費,且食衣住行皆由學校負責。在學校上課除了學習一班科目之外,還

有關於歌仔戲的課程,例如:歌唱、台詞、身段… …等。而從學校畢

業的學生,大多都有不錯的成就。

      一直到「藝霞歌舞團」的出現,拱樂社因此出現了重大的轉折。陳

澄三先生見此團到過內國外巡迴公演,所以又創立了「三蘭舞劇團」

(註一)。

      在民國五十年代,因當時台灣還是個農業社會,經濟普遍不繁榮,

民眾多只能從收音機上獲得一些新聞資訊及大眾娛樂,因此拱樂社的崛

起不僅在藝術上是一大成就,也提供了人們豐富的民生娛樂。

(註一)

三蘭歌舞劇團:陳誠三先生以其妻廖玉蘭女士及自己名字的末字命名。

照片:『拱樂社』

 

                                      回頁首

      到了民國五、六十年代,無聲電影開始盛行,拱樂社也跟上流行,

開始拍成電影,代表作有「王寶釧和薛平貴」、「流浪三兄妹」、「金

銀天狗」… …等,中國時報都有記載。但到了民國六十年初期,電視

開始販賣,戲院也因票房不佳而開始沒落。因此拱樂社有了第二代的出

現,但因為陳澄三先生的兒子經營失敗而無法管理,所以由現任的董事

長接任。可是從這時開始,有許多人因為「拱樂社」轟動有名,進而盜

用其名,造成各地皆可看到「拱樂社」,由於品質及內容差異,導致市

場紛亂,現任董事為以示分別,只好被迫自己改名字,轉為今天的「黃

鉫凌歌仔戲團」。但是,正統的拱樂社還在,只不過他們以另一種形式

生存下去,並發揚光大。


  照片:黃鉫凌小姐

 

                                      回頁首

      拱樂社除了早期是採現場表演的方式外,從那之後到現在都是採

的方式。或許有人認為錄音不比現唱來的精采,其實不全然,錄音團

的音質好,節奏快,不拖場,也較不會出差錯,把較佳的一面呈現給觀

眾。詳細介紹按此

      

                                      回頁首

        劇團對下一代的培養也不曾停歇,報名的學生依然不在少數,而現

今的訓練依舊延續著陳澄三先生的精神,在挑選人才時很嚴格,首先要

看你是否適合這一行業,再來不能為了這個放棄學業。來受訓練的人必

須經過父母的同意,而年齡大約在18~23歲之間。依然還是不收任何學

費,因為劇團是站在藝術的角度,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不已經濟利益

為主要考量。進入此一工作領域,最重要的不外乎是興趣及毅力,個人

天份也很頗為重要。當然,每個人的資質都不同,出師的時間也有差

距,一般平均是在三年半,不過著要看個人學習吸收能力,或多或少。

 

                                      回頁首

      「拱樂社」之所以還能站在現今的舞台上,除了他們堅定的毅力之

外,還加上了一些人默默的支持與鼓勵。他們雖不像「明華園」等有名

的歌仔戲團一樣大放光彩,但論對於社會的貢獻,拱樂社絕不在明華園

之下。希望大家能為拱樂社及像他們一樣也默默付出的劇團一起給予鼓

勵的掌聲,讓他們繼續將台灣文化發揚光大!

上一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