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逐夢 - 高雄中學 > 校友 > 晚期校友資料及其訪問實錄
 

晚期校友資料及其訪問實錄

丁守中 張昭雄 曾志朗 林壽山 郭壽宏

校友名字 丁守中
學歷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     美國佛萊契爾外交法律研究院 (哈佛大學合作管理)博士
經歷 外交部禮司    台大教授     立法委員     中國國民黨中央青年工作會主任     中國青年和平團團主任
訪談內容     下著細雨的早晨,我們在輔導中心集合,準備到校長室訪問丁守中學長。心中不斷地盤算著待會兒要發問的問題,到了校長室,而丁學長也到了,他,長相斯文,戴著一副眼鏡,看似學問淵博的樣子。在校長的介紹及我們的自我介紹後,我們便開始這次的訪談了。

雄中憶往

 當我們向學長問到是否有懷念的學校人事物時,學長則表示有許多當時的老師都令他懷念,特別是當時的王家驥校長,學長說,王校長對教育非常熱心、對學生的照顧無微不至,而且凡事以身作則,以至於他至今仍非常懷念王校長。學長也提到當時他進學校時,懷著雄心壯志,一心想唸自然組,可是數學、物理、化學的成績較差,導致他的成績一直萎靡不振,最後還是撐不下去了,於是轉到社會組,這是他在學校時最大的挫折。可是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轉到了社會組,學長的成績果然大有起色,甚至考卷還被作為模擬考的標準答案,這是學長在學時感到蠻得意的事。此外,亦令學長感到得意的事還有他的打靶成績和差點選上中學運動會的羽毛球隊代表。可見得學長也是文武雙全的。

求學的挫折與轉機

 學長說到,在他就讀高中時,我國正處於遭友國出賣背棄的時代,邦交國陸續與我國斷交,我國也在那時退出聯合國,在那種國際關係如此惡劣的年代,也激勵起學長就讀外交科系的志向,這也是學長轉到社會組的另一個原因,既然無法留在自然組學核子工程報效國家,那唸外交科系也是報效國家的另一種管道,最後學長也如願考上了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而我們也感到遲疑,學長由自然組轉到社會組時,是否有受到家人的壓力?但學長則表示父母並沒有給予他太大的壓力,而是一種自由開放的管教方式,反而壓力是來自於同儕之間,可是這並沒有動搖學長的志向,學長仍不偏不倚的朝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工作生涯歷程

    學長曾經在大學畢業後,考進外交部禮賓司交際科,可是整天接待外賓並不是學長當時唸外交科系的目的,所以在做了一年多後,就離開了外交部出國進修,回國後就在台大任教,也兼任多家報社的社論主筆,可是學長對社會有許多的意見,所以就決定投身政治,參加立法委員的選舉,在當選後,學長就進入立法院問政,從七十八年的第一屆立委到現在的第三任立委,學長目睹我國民主政治的逐漸步上軌道。另外學長也負責國民當青年工作和中國青年和平團的工作,主要的工作目標是了解青年人的需要,反應青年人意見,推動青年志工服務。由此可見學長對社會的付出不餘遺力。利他服務的訓勉及樂觀處事的期許,在接觸青年工作後,學長覺得現代青年,在物質方面相當豐富,獲得資訊相當方便,心志上也較早熟、自我自主,可是卻崇尚物質、金錢掛帥和消費取向,與他們那時,保守、經濟剛起飛約克勤克儉、克難建國的情況有如天壤之別,所以學長覺得青年人應懂得如何去充實自己,把握自己的目標、利用社會優勢的物質條件,增加自己迎向廿一世紀國際競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沈迷於金錢主義之中,而要建立利他服務的人生觀。而學長也以〔凡事豫則立、不要為已經發生的事後悔,永遠樂觀的看向明天,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做為自己再出發的動力,再武裝的力量〕和我們青年朋友分享。

                              TOP


校友名字 張昭雄
學歷 高雄中學-台灣大學醫學系
經歷 台大醫院、長庚醫院醫師 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 長庚醫院院長
訪談內容 前言

 隨著訪談時間一分一秒地接近,我們的心情愈來愈興奮,卻又緊張。興奮的是這將是一次難忘的經歷,緊張的是擔心是否能夠勝任愉快,完成工作。但這一切的不安都隨著我們踏入校長室,按著見到一位看似莊嚴,卻性情開朗的長者而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這位長者便是我們今天訪談的主角-長庚大學校長張昭雄學長。

求學生涯(憶往)

 簡單的寒暄過後,首先問到的問題就是有關學長的求學歷程。學長說他至今記憶深刻的是小學及國中階段的填鴨式教育,課後補習與不斷的考試,甚至以一百分為標準差一分打一下,那時的藤條可還不是一般粗的呢;而學長高興地談到在初一時得到了唯一一次全校第一名,讓他至今仍畢生難忘。剛上高一時,發覺自己身處特殊的班級-全班都為保送生,也因此競爭格外激烈,但卻不因此而喪失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大家曾一同蹺課去看電影,也曾蹺過升旗,是很令教官頭痛的一班。好在當時的導師很護著他們,才沒有出了什麼大問題。其實高中時期學長的志向因家裡從事建築事業而傾向走土木工程,但父親執意要他走苦學這條路,所以也就順著父親。很令我們意外的,學長竟也有過重考的經驗,在第一年考上高醫醫學系,卻不滿意,為讓自己沒有退路而放棄保留學籍,之後一年沒有補習,完全在家裡自修。之後在第二年考上了台大醫科,展開了他平順的大學生活。

醫師生涯

 學長提到,在他那個年代,醫生是一門很吃香的職業,尤其他所學的又是心臟方面的醫學領域,懂的人就又更少了。因此這一路的醫生生涯走下來,並沒有什麼大風大浪,但現在卻不是如此,時代在變,社會的價值觀也在變,現在的醫生已不再是獨門生意,尤其科技日新月異,許多醫療知識是從前所沒有的,正因如此,學長秉持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在工作當中也不忘充實自己,所以才能有今天這番成就。
 他也提到做醫生,必須要有對人文的關懷,要多留心周遭的人、事、物。以往的醫生都把人的生、老、病、死看得十分平常,完全以物理、生物的角度來觀看,而這種態度在現今社會中是行不通的。所以培養對社會、人文的關懷,使自己更有人性的內在,是所有想要朝醫科發展的同學所必須具備的。

學長的人生觀

 學長說他這個人有一個最大的缺點,但同時也是優點就是記性相當的差。缺點當然不用講,時常忘東忘西:優點卻是正因如此,他對於別人對他的不好,能夠很快的忘掉,別人對他的恩惠,卻又能奇蹟似的記住,而時時想著報答別人。因此在人生旅途中,多的是願意幫助他人,而極少有人與他為敵。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得他的人生大道更加平坦,也愈易達到成功的顛峰。

對學弟的期許、建議

 〔學習如何學習,以及在做事當中學習〕是學長是一開始開宗明義的一句話。今後的社會是多變的社會,現今學得的知識未必符合未來的潮流,唯有日新又新,不斷地為自己充電,才不被時代所拋棄。另外他也建議學弟選系不選校,端看該系是否能提供多元的思考及學習的能力。雖然本身是一位醫生,但學長鼓勵〔真正有興趣〕的同學向醫科發展,因為學醫並非決定人才優劣的標準,適才而做,才能有所發揮。在長庚醫院裡,學長舉出幾位很有成就的醫生,都是雄中的校友,在個人興趣專注的領域中,不斷學習新知與應用創新,他認為這和雄中自由開放的學風,鼓勵思考的教育有密切的關係。學長最後說:〔長庚的成就,是雄中的驕傲〕來表示對雄中的肯定。

後記

 不知不覺地,時間已接近了尾聲,學長由於還要搭飛機,所以未能繼續跟我們談話。儘管如此,在這一個多小時內,我感到自己正在接受著一種以前沒有的人生經驗,而這種經驗是最保貴的,我將牢記在心中,時時提醒自己人生的正確方向。

                             TOP


校友名字 曾志朗
學歷 雄中-政大教育系所畢業,美國賓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
經歷 曾任教Ohio Sate YaleU.U.C.Berkeley及台大心理系 中正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 教育部長 中研院副院長
訪談內容

緣起

 一次偶然的機會裡,主任提及這一期紅樓心橋的人物專訪對象可能曾志朗教授,因為據說他是雄中校友,經過主任一番追查探訪,終於確定曾教授是雄中校友,於是與曾教授經過幾次電話連絡,這次拜訪的行程終於塵埃落定。
 九月十五日下午到了中正大學,我們在社會科學院大門口便見到曾學長站在那裡臉上帶著笑容招呼我們過去,他見到我們幾位臉上帶著點稚氣的學弟,還笑著說他們以前上學還得戴帽子,沒有像現在有那麼帥的制服。他還向我們提及了創辦中正大學的埋念與構想,該校科系的設立與創辦入林清江校長的教育理念是一貫相通的,以均衡南部的需求及提高文化水平為目標。像以台灣之近況來看,所有的學術人才似乎集中在北部,而中正大學是針對南部大學的缺乏,要使南北大學的均衡及台灣研究較弱方向而設計了許多科系。像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朝的方向是生理及認知心理方面,有異於北部研究的行為與社會心理學,又如社會福利研究所、勞工研究所,法律研究所、及今年增設之政治系,這些科系都是南部所缺乏的,此外還推廣成人教育,使知識能推廣於社會,另外還想設立電訊傳播研究所,以利於可自設自立性質的電視節目,對台灣人之節目負責,充分利用傳播媒體。

求學生涯

 曾學長當年就讀雄中的時候,曾經參加軍樂隊,他是吹小喇叭。他運提及當年只要參加軍樂隊,他們的音樂老師杜麟便一定會給他們音樂成續及格。曾學長在學業成續方面並不突當面臨聯考的時候,曾猶豫不知考那一組,經過王家驥校長鼓勵,結果仍考上了政大教育系,上了教育系,曾學長卻全然發現他對於教育這門科系毫無興趣,就這樣渾渾噩噩過了四年,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他接觸到了一門伴隨他一生的學問與職業-心理學。

研究領域

 曾學長所學的乃是認知心理學,而他現在在中正大學裡做的研究,就是有關於認知研究,像人在其認知的過程中,完全是一種心路歷程、思想模式,他設計了一項實驗是先使人吃一顆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藥丸,服入之後,待其隨血液循環全身後,在其頭部放置一部用來戡測腦部的機器,當實驗者在思考、演算、談話……時,這些行為都必須牽涉到腦部的運動,所以因腦神經需消耗氧氣而造成元素氧化,這時候由機器偵測後台將腦部活動情形顯現出來,你可以經由畫面上看到當一個人有某個行為時,他的大腦是那一部分在活動,由此可將頭部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從腦部的活動可以看出你正在進行什麼樣的動作。而且腦的研究是近十年來一項極重要的研究。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完全一種純屬理論之心理學,此時卻和不相關的生物學拉上關連,不禁令人讚嘆,而且也走入了腦神經的範疇,這樣說來,對一個研究者來說,他的知識領域不只要精深而且更需要廣博,但是學長提到,這應該視個人情況不同而論,有人適合廣博,有人適合專精,並非每個人為學都要深廣,說到這裡學長提到了李遠哲博士,他提到李博士不僅在科學上有著高深的探討在人文素養方面,也是十分具有內涵的,而任何學問終歸於同一目標,所以其研究工作往往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共同合作,並非是一個人能單獨完成的。
 曾學長除了研究腦部活動之外,他也是國際間華語、文心理學研究的權威。他說華語與印、歐語系比較起來,華語文實在是潛藏著許多玄機:像語法、語音、文字都是自成一格的。像在拼音文字的閱讀歷程中,從辨認出字母到組合成有意義的詞,這種語音專錄的歷程是不容置疑的。而漢字的結構形式求形、聲、義的結合,並且其組合的規則確盲有心理學上的真實性,以漢字中為數最多的形聲字來分析,我們發現它的義旁及聲旁,在訊息處理的過程當中,都有其心理學上的重要性,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字,我們很自然地會由他的義旁去推測它大略的屬性,而誼者會根據部份方位而賦予不同的語文特徵。像詞義辨別、發音線索,這些都是漢字信息加工的主要步驟,然後在腦海中合成一個可能的發音。
 他又提到語言心理學在中國心理學的研究中,長久以來一直是居於非主流派。一般人也總是把此項研究當作是中文系或外文系的專利,這種把語言心理學看成〔多之不多、少之不少〕的心態,已經不是〔偶然忽略〕四字可以解釋的了。近代心理學強調人類的心智活動,而貫穿這個心智活動的基本要素非語言莫屬。況且語言的交流本來就是社會化的一種表現,而所習得語言本身結構與運作方式,對整個認知系統的實質,更會有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只認識拼音文字或者只有傾聽聲音,是無法對華語、文有完全的認知;惟有正視漢字的空間組合,才能欣賞書空咄咄的意境。也只有用這樣的心情來思考華文,才是本土化中國心理學的真義。
 在國內,〔認知心理學〕可說是一門新興的學間,少了前人所累積的經驗,研究起來困難也自然相對地增加,學長談到:「每天幾乎都會遇上瓶頸,可是不能放棄啊!終究要有人來打開這門新興學問的大門,所以每當遇上瓶頸,無法突破時,便暫時先把這方面擱下,共從事另一方面的研究,令人驚奇的是,就在不經意中,你曾發現,原來有不少的事都有其相通的關係,譬如你原先思索不出來的問題,可能在另一力面的研究找出線索,在某一方面研究中又發現了一些相關的資料,根據這些,再一步步地向前推進,終於找到你所要的答案。」我們在學長的一篇文章中,可找到相關的研究事物方法。文中談到他和其十歲兒子在玩玻璃珠子,將其搖動起來,各珠子四乃走馬換位,看似雜亂無章,但實際上最後的結果總是發現大珠子在上而小珠子在下。他兒子解釋說在搖晃過程中珠子底下的空隙易由小珠子填充,但他們仍設計實驗證實這項假設。他們放入所有的珠子和一粗大珠子,並把大珠子旁的心珠子塗上黑色搖動後,人珠子帶著其周圍的心珠子向上爬,只有瓶壁周圍之小黑珠向下移動,等他們到罐底後,又向中央聚集,在中央集合後一起向上爬。曾學長解釋說:「可能因玻璃罐壁阻力造成如同氣流對流一般的運動,由此可知對於一件思索不出的問題,出已知一步一步研究尋求答案,可能可以在另一方面研究中找到一些相關的線索,把所有的線索集合起來,問題便可迎刃而解,這就是學長研究事物的方法,以上學長也提示我們如何去解決問題,不單只在學問上,更包含了我們生活中所會面臨的問題。想一想,我們是否也常活在生命的瓶頸上,我們或許會惶恐到底要不要走下一步路,走下去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和考驗,遭受到打擊又該如何讓自己振作:其實這些煩惱都是不必要的,事情並沒有那樣難以解決。我想就如同曾學長所談到的,我們何不往另一個方向共尋找解答呢:用一種不同的心情眼光,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判斷問題,或許另一片的天地是十分的開闊,不要將自己限在那小小的思索的空間領域,或許經由你的嘗試後,另一片新天地就因此而打開,值得一試。

學長的期望

 學長希望將來台灣能朝向科技整合的方向去邁進,現在的台灣,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般,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在未來的前景十分看好,前途充滿了一片光芒。除此之外,學長也期望能將台灣建立成一個科學島,科學島顧名思義就是一個走在科技尖端的的地方,專門研究最新科技及研發新產品。學長同時也表示,就以台灣現有的情況來說,實在是有很好的機會在於發展科技,最重要的是現在大學科技之研究要看有沒有把握住要點,朝此方向努力。而且期望我們將來如果朝學術方向發展,無論是件哪一方面的研究,不能只限於局部發展,更要能作到整合的工作,並且能綜合各方觀念,而不只是堅持己見,只相信自己的推論,研究是對的,如果別人提出了新的理論,不一樣的見解。不肯承認自己的理論是可能被推翻的,而使生私心,想要去刻意排擠別人,不願意見到別人好,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應該要與別人作溝通、交流,以討論問題是出在那裡,才能夠作修改,找出自己的錯誤。說到這裡,學長強調大家不能只是光有意見,因為光說不練,純粹只是自己的意見,而沒有充分而有把握的證據和確實的立場來支持自己所發表的意見,並且足夠以推翻別人的意見,這樣是一點科學研究精神也沒有。從事研究,要用心去做,而不只是局限於某一階段,停滯不前,而不知要做更多,更深入的發展,應該要不斷作研究,突破瓶頸,而且要多寫研究報告,把這些研究發行成書,但不足書你寫得多,出得多就表示你很用功、有花心血去做研究,而是應該抱著我做了什麼樣研究,我把其過程、成果發表出來。

 這次短短兩個小時的訪問,讓我真正見到一位具有科學研究精神的學者,不論在思想或行動方面,都是非常有概念的,曾學長那灑脫不俗的談吐、溫文儒雅的氣質,及那實事求是的精袖,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這次採訪真是不虛此行,讓我們期待曾學長有機會回到母校指導學弟們。

                             TOP


校友名字 林壽山
學歷 紐約大學NYU政治研究所
經歷 高雄市第一、二屆市議員 立法委員
訪談內容 求學歷程

 林壽山校友於國中時就讀二中,五十七年進入本校高中部,在初中和高中時就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如擔任童軍團團長、校刊編輯……等活動,並且都是擔任領導幹部,他回想當時十分喜歡參與這類活動,也喜歡和人相處,交友層面也十分廣,他說他記得那時班上有一位同學,個性孤僻,同學向他借橡皮擦和鉛筆都不借,班上同學都覺得十分氣憤,有一天林學長就主動的和他交談,詢問為什麼個性如此,那位同學回答說他進雄中是為了讀書,不是為了其他目的,他不希望其他同學影響他讀書。林學長說:雄中有許多這種同學,這種同學進入社會後也不見容於社會,人際關係也不好,軌變得憤世嫉俗,由此可以知道人際關係的重要。據林學長說,他那時十分喜歡和別人交朋友,所交的朋友有十分兇惡,有的十分內向,然而這些朋友在他面前都不會很兇惡、很內向,由此可知道林學長人際關係的成功。林學長也提到當時他進雄中時由於參與多項的事務,和辦理太多的活動,以致於課業一下子無法應付,高一時曾留級一年,而那時他也因交友太廣,所交的朋友有好有壞,而為訓導處的常客,然而在這高中生活中,他十分尊敬當時的校長王家驥先生,他回憶說那時他幾位同學因故又到訓導處,王家驥校長的一句話:〔你們的父母送你們來雄中,是希望你們好好用功讀書,不要再鬧事了。〕這句話雖然平常,卻讓林學長感觸良多,他說在教育界像王校長這種人可說是鳳毛麟角,由此可知王校長在林學長心中的地位。
 高中畢業後由於興趣的原因而就讀於藝專,他說就讀於藝專這段時期影響他最大,學校的風氣也有助於其日後的從政。而在藝專就讀時,林學長更是鋒芒畢露,身兼數職,在碌下,卻又能將各項工作處理得有條不紊,由此可看出林學校眾多社團中擔任重要幹部,舉辦各項活動,在這樣的性長優秀幹練的辦事能力。綜觀林學長的求學生涯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在各社團十分活躍,而這些能力的學習和累積以及他良好的人際關係影響了他的一生,這也是他日後為何從政的主因。

離開學校至立委

 林學長說他離開學校後,和幾位十分有才華的同學合組了一個廣告公司,替別人出點子,製作廣告看板之類,事後也有從事一些房地產事業,然而不久,同學各自散了。他說在那時候,他從事為王玉雲先生助選市長,事後也幫了些議員籌備競選,這段時間,林學長有許多時間接觸政冶,也漸漸對政治生了興趣,他在大約民國七十年時參選市議員,從此便踏上了政治這條路之下。

辦事理念

 林學長說由於自己只有藝專畢業,他自認學歷並不高,比不上一些具有博士學位的立委,因此他至今仍十分用功的求學,他說他做事經過詳細考慮,查詢許多資料,以至於他在台上報告時,有時曾令一些立委同仁訝異,訝異他為何有這麼多的資料和知識,他說像現今的〔三一〕,一些著作權條款的審核,他說這些都是些高難度的理論,這些知知識都必須時常充實自己,他希望同學在課餘能多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識層次。

創立財團法人壽山文化基金會

 我們常可在報上看到南部一些公益活動的推行,仔細一看,常可看到〔財團法人壽山文化基金會〕這個民間社團,這機構是在幾年前成立的。自從林學長當了立委後,便發現自己和民眾脫了節,常常忙於立法院的問政工作,很少有時間顧及其它,於是便成立此機構,一方面能重回民眾懷抱更加去了解地方的需要,一方面也藉此機構,去推行各項的服務,例如文化的推動、公共建設、環保,其中較為人所知的,是去年所舉辦的〔兩千萬人種樹救水源〕的活動便是由此機構來推行,對社會有極大的幫助:同時在社會福利方面,也不斷地探討老人問題、低收入戶的問題,而將其討論結果,提供給政府行政單位這方面的資訊消息,並配合在立法院所能掌握的中央資源,而達到政府與民間溝通的良好效果。

對學弟的期許

 高中的求學階段,最重要的是把書讀好、把身體鍊好。讀書一定要有方法,讀起來才會較輕鬆,可以請教成績好的同學們,是如何的讀書方法,同時,也要能夠鍛鍊自己的身體、多做運動,至少能夠在高中階段,學會一兩種的才能或嗜好,如籃球、足球或排球等等。另外最好也能夠多讀一些哲學性的文章,對訓練自己思考、推理的能力有相當大的幫助,尤其將來到社會上更有莫大的助益。同時也希望同學能將校訓〔自強不息〕及「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雄中精神在生活中實踐,這些話幫助我很多,任何事都要講求實在,從根基做起,譬如我 從校內社團的團長、救國團的義工、黨的義工,到黨的幹部,最後到當上了立法委員。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相當明朗、循序漸進的參政管道,所以做任何事都一樣,腳踏實地是非常重要的。林學長這樣說。

 我想從一個成功者的背後人際關係,自信、努力,都是相處、必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的努力,還有什麼事是遙不可及。前輩所說的話,多少可做為我們的借鏡、的見識,獲得更多寶貴的經驗的表現,為我們南部的市民們,可發現不少的事情,良好的極重要的因素。能與別人好好自信也由此而來,再加上自己,關鍵只是在做與不做的問題是正確,但也一定有其可取之多去聽聽別人的話,增加自己。我們也祝福林學長能有更好不斷服務、奉獻。

                             TOP


校友名字 郭壽宏
學歷
經歷 高雄市凱旋醫院院長
訪談內容 自傳

 我的命運比較坎坷,那是由於在我呱呱墜地不久,欲學舉步的當兒,不幸遭受了〔小兒麻痺症〕的侵襲,使得雙腿運動神經麻痺而不良於行。我出生醫生之家,又是長子長孫,家族中對於我的期待與寄望甚殷;當他們發現我的不幸可能終生殘障時,其無奈與失望的心情不難想像;若非祖父常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來安慰家人,使雙親得以打破傳統上過分保護的桎梏(本來他們預置房舍、財產,準備供我坐著、躺著揮霍至終老的。)試著讓我上學,謀求自立自強之本能。這足一件麻煩的事:起初由我約兩位姊姊輪流背我上下學,後來她們畢業了,就僱用專人踩三輪車送我;父母親的苦心與毅力著實令人感動,他們一方面擔心我在學校裡受人欺凌,如廁方便不容易,另一方面還須承受而臨升學關頭的不順利:即使我有良好的課業成績,但礙於體育或軍訓不及格得遭拒絕入學規定,此際雙親不惜打躬作揖央請仁人長者出面,才打破慣例保存學籍。可見身為一個殘障者的雙親是何等的不容易啊!

 從我懂事開始,已經體會到舉步維艱的痛苦,打從內心深處似有一股無名火在燃燒著,塑造出我那不被屈服的個性,亦曾跨下海口:〔總有一天,我會站起來給大家看。〕當我無法改變現狀,我會盡力地忍耐下去;為了避免在校時間如廁的困難,我每天必須食用麻油炒飯來忍受。而與同學們相處,亦抱以樂觀的態度,請同學助我一臂之力,如:騎馬戰、放風箏、郊遊等無所不及,使我得以領略童年時代的歡樂風光:這樣子無異安慰我的創傷,更增強我站立起來的信心與勇氣。面臨升學關鍵,我是碰了壁,剛開始我既失望又傷心,後來就養成了一種信念愈是艱難困厄挫折,心情就愈篤定坦然,因為我總是抱定以〔我已盡最大的努力,即使遭受最惡劣的命運又何妨?〕的態度。

 高雄醫學院醫科五年級時,我明始學習自己走路,初次穿上支架使用手杖,還未能適應,身上經常傷痕纍纍,三個月後,我終於可以使用支架與手杖而自立行走了!但這僅僅是個開端,因為我所祈求的並不止於〔獨立行走〕,而是要求自己無論在生活上、工作上、婚姻上甚至事業上都能獨當一面,而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十九年的求學生涯裡,我歷盡人間許多辛酸與不平;畢業後踏入社會足我生命的另一個起點-而臨新的挑戰與更艱難的奮鬥。我毅然決然地選擇〔精神醫療〕為終身行業,以復健精神病患為我畢生之職志;那是因為我深深體認〔心理的殘障〕更甚於〔身體的殘障〕,更何況不論任何〔殘障〕,都要達到回歸社會的目標;然而首先必須克服其〔心理的障礙〕,誠如孫子兵法所言〔攻心為上〕。而且目前精神醫療是我們所有醫療工作當中最弱的一環,正好應驗所謂〔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的崇高理想。時光任苒,十七年的歲月裡,我由第一年的住院醫師幹起,直到六年前才有了日前的職位,此非始料所及亦非活動高攀之功。只覺得任務更重、挑戰更大,怎敢不抱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慎乎? 而對未來,除了積極從事建立〔精神醫療服務網〕之理想外,更要以個人之〔心路歷程〕獻身說法,鼓舞所有殘障人士克服心理障礙,而達到自立自強的境界。

 由於我歷經艱辛才達到自強不息的境界,所以我曾以〔命運的復仇者〕自居。雖然我不良於行,但奮鬥的腳步將永不停息,故又自喻為〔跋涉千萬里的烏龜〕,烏龜是長壽又有耐力,正可表示那股不屈服的意志是永不磨滅的,希望能以此文與你們共勉之。

雄中的回憶錄

 時光飛抵,離別雄中已有卅多年光景,同憶起往事感慨萬千....,謹以一個小故事,表達對母校的懷念。

 民國四十五年九月初,南台灣的知名學府-高雄中學,於某日早晨舉行開學典禮,大夥兒學生們齊集於操場,行禮如儀後聆聽王家驥校長訓話。晨會解散,只見王校長從操場上朝向第一棟教室走去,在一輛停靠於旁的自用三輪車前止了腳步,以一種嚴肅而肯定的態度,對著坐在車上,一個不知所措,茫然無助的學生-即當時的高一新生,身患重大缺陷,而不良於行我。表達了他無比的關注。王故長的一字一句,深深刻印在我的心版,永難磨滅:〔你是本校第一個正式錄取的殘障學生,我們是為了替國家、社角培育人才的目標,所以打破慣例讓你入學,希望你好好地求學,才不辜負國家栽培,百年樹人的目的。〕短短的幾句話,對於當時自〔茫然無助,前途無望〕的我,不啻是一劑強心劑,猶如〔一條孤零漂泊的小舟,在黑暗中找到了明燈。〕從此,我的一生有了固定的目標:〔我要使自己由需要被別人照顧,演變成照顧或服務他人,甚至擴及整個社會。〕這也是我從過去,現任,甚至未來,無論在何種崗位下一定必往向前,永不後退的來本精神。

認識自我

 在這高中的求學階段,功課的龐大壓力,同學間的相處狀況,異性的交往問題…等,都有可能造成對內心的一股壓抑,引發心理疾病,而我們要如何去預防呢?郭院長的答覆是:認織自我。他說:身為一個學生,要認清自己學生的角色。但是學生並非一昧地只求課業成績良好,其他如:生活方而的調適、體能的訓練、品德修養…這些也都必須要在穩定狀態中求發展、求進步。認識自我就是深入地去了解自己,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真正完美的人,一個人要認識自己的優點及缺點,然後發揮擾點去彌補自己的缺點,如此,我們便能直步地朝向真善美的境界邁去。在整個人生之中,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並不僅是為名、為利-這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求真、求善、求美,因為人非完美,人有不足,實踐真善美的理想,去健全內心的世界。總之,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做自己所該做的專,不蹉跎光陰,不在幻想中混日子,擁有什麼即做什麼,此便是正確的人生觀。

                             TOP


資料來源:雄中校史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