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篇
台灣的城門與砲台 北部篇 | 中部篇 | 南部篇 | 離島篇 | 年表 | 參考資料

熱蘭遮城(安平城)
普羅民遮城(赤崁樓)
台灣府城
安平小砲台
億載金城
鳳山舊城
旗後大砲台
鳳山新城
恆春城

普羅民遮城(赤崁樓)

日據時代的海神廟(右)
日據時代的文昌閣與海神廟(右)

  清康熙年間,該城仍被當成軍械火藥之儲藏所。康熙60年(1721),為抵抗朱一貴攻城,竟將該城鐵質門額拆去鑄造武器。其後地震頻仍,城樓城垣漸漸坍毀,只剩周圍城垣完好如故。乾隆15年(1750),知縣魯梅鼎遷縣署於城內,灑掃房舍供人參觀。同治年間,於遺蹟上建大士殿,祀觀音佛祖。光緒5年(1879),知縣潘慶辰增築海神廟。光緒12年,知縣沈受謙又陸續興建蓬壺書院、五子祠、文昌閣等建物,並遷大士殿於西側台階下。

  日據時代,城上各建物被當成陸軍衛戍病院及台南師範學校學生宿舍使用,1911年,五子祠遭颱風吹垮。1935年進行大規模的整修工程,大士殿遭拆除,文昌閣、海神廟及蓬壺書院大門則被修繕一新。

  光復後,民國35年,政府在此設立台南市立歷史館。民國54年,台南市政府組成「鄭成功史蹟修建委員會」,懸掛「赤崁樓」之匾額於海神廟上,並將正門從赤崁街移至民族路上。至此,赤崁樓正式成為這個普羅民遮遺蹟上所有建物之總稱,並於民國71年列為一級古蹟。

  事實上,赤崁樓這個名稱大約從清代就有了,除了現在的赤崁樓外,當時將安平城也稱為赤崁樓。之所以如此,乃由於早年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城非常靠近海邊,漲潮時海水常會淹到城下,而閩南人稱水涯的高處為「墈」,日久被誤傳成「崁」,又因城為紅磚所築,故「赤崁」就成為兩城的通稱。

赤崁夕照圖
赤崁夕照圖

  赤崁樓在乾隆15年由知縣魯梅鼎列為史蹟,並選入當時的「台灣八景」之一,名為「赤崁夕照」。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