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出生接觸樂器醉心吉他

 郭子究〈民國八年九月十七日∼民國八十八年五月十五日〉出生於屏東縣新園鄉中洲村〈舊名烏龍〉,是郭家定居屏東的第四代。曾祖父時,曾擁有數百甲地,還自設糖廠、武館,並往來於臺灣、大陸之間經商,稱得上是旺族。可是從祖父時開始,染上吸食鴉片的惡習,事業漸漸走下坡,家境大不如前,到了郭子究的父親更為煙癮所苦,工作力不從心,家產也幾乎變賣一空。還好,父親當時接受東港長老教會的牧師所傳的福音,徹底悔改,戒了煙毒,並虔誠的信奉基督教。

 郭子究原名〈郭主救〉就是牧師所命名的,不料,在報戶口時,事務所的職員誤聽為發音相近的「子究」,所以被改名為現在的郭子究了。   
 郭子究出生後,父親的煙毒也戒了,理應過著不錯的生活,但是當時台灣被日本人佔領,台灣同胞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不是有錢人家的子弟,是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郭子究的父親只是佃農身分,因此,他國小六年的教育可說是伴隨著放牛、撿柴、下田耕作等雜務中渡過的。小學畢業時,不幸父親罹患重病,家中經濟困難,便斷絕了升學之路。為了幫忙家計,郭子究就開始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也因此展開了那段坎坷又傳奇的音樂歷程。
 郭子究幼年時代,因全家信奉基督教,母親更熱愛唱歌,常揹著他下田做農事,邊做邊唱,在閒暇時又教他唱聖歌。年紀稍長,更是不論刮風下雨,每星期帶他上主日學,參加聖歌隊,浸淫在音樂裡。
 四歲那一年,他意外的發現,從外面返家的堂姐夫帶回來一把小小的樂器放在唇邊輕輕的吹奏,可發出美好的聲音。輕快的曲調深深吸引了郭子究童稚的心靈。
 於是,他央求姐夫借他把玩,不久,竟能吹奏出母親常唱的那一首「耶穌愛我」的聖詩。姐夫告訴他這個樂器叫做「口琴」,從此,他心裡暗暗的立下心願,有一天,也要擁有一把口琴,而且他更堅定了對音樂的興趣及信念。
 郭子究十六歲從小學畢業後,為了幫忙家計,他先到東港街一家小吃店當雜工,一個月只有三塊錢薪水,他好不容易存了五塊錢,買下那夢想已久的口琴,口琴便成為他那段悲傷歲月中唯一的伴侶。十七歲時,他轉到一家雜貨店當送貨員,由於老闆是日本人,從那兒學會了一點日語。兩年後,他結束了這個工作,自己創業,也開了一間雜貨店,叫「便利屋」。這段時間,他住在「東港教會」。有一次,在送貨時,無意間看見客戶家裡擺著一把吉他,雖然那把吉他擺在不顯眼的角落,但它那玲瓏的曲線,別緻突顯的造型,立刻吸引了他的目光。
 由於渴望聽一聽撥動琴弦的聲音及好奇心驅使之下,只要一有閒暇,他就跑到那位客戶家附近徘徊,盼望能欣賞到吉他的聲音,可是每次都敗興而歸。正感到遺憾的時候,碰巧在一家麵包店裡,看見一位熟識的師傅正在彈奏吉他,只見靈巧的手指熟練的在六條琴弦上撥弄,美好的音樂就隨之流瀉而出,不禁讓郭子究聽得飄飄欲仙,彷彿陷入夢境般而不可自拔。從此以後,他就不分晝夜,拼命工作存錢,為的就是買一把好吉他。不久,當他將辛苦積蓄的血汗錢換回一把嶄新的吉他時,心中那股喜悅滿足的心情,簡直無法用筆墨來形容。那一天的整個晚上,郭子究就像傻瓜一樣,臉上充滿微笑,雙手不斷的撫摸著吉他,心滿意足的進入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