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的由來

雖然說蕃薯在台灣是很普遍的作物,但你可別以為它是台灣,甚至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作物喔!因為從它的名字「蕃」薯來看,就知道它一定是國外的移民,因為咱們中國人在以前稱外國的事物都會加上一個『番』字,又因為它是植物,所以再加上一個草部。至於蕃薯是如何傳入我國的呢?以下是我們找到的兩種說法:

(一)在明朝的萬曆年間,福建省有一個名叫陳振龍的商人,他在菲律賓呂宋島經商時發現,當地的居民常常吃一種由地下挖起且模樣並不很好看的薯類作物,在問了當地居民之後,陳振龍知道這種作物非常好栽種,營養價值也很高,再想想此時自己的故鄉----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稻米收成非常的不好,讓很多人都吃不飽,每個人都面黃肌瘦的,所以陳振龍決定將這種可解決飢荒的作物引進中國。
但當時統治菲律賓的西班牙官員卻禁止這種薯類作物外傳,於是陳振龍花了很多錢才買到薯藤數尺,偷偷的藏在船艙中帶回家鄉福建。陳振龍將薯藤帶回福建後,將此作物的優點稟報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經巡撫下令試種,果然一舉成功,之後在短短的幾年間就成為中國很普遍的作物,後來人們為了感謝陳振龍和金學曾替他們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便在福州島石山建了「先薯祠」以紀念他們倆位的功勞,又因為這種薯類是從國外引進的,所以叫它做蕃薯

(二)明朝萬曆年間,廣東有一個叫林懷蘭的名醫到交趾(今日的越南)行醫,他醫好了交趾國王女兒的病,國王很高興,特地給了林懷蘭一個薯類作物做為獎賞。
林懷蘭看著手中這個在交趾國王口中十分美味、營養的作物,很想帶回自己的故鄉栽種,就向國王提出請求,但交趾國王卻收起的和藹的笑容,非常嚴肅的拒絕他的請求。不甘心的林懷蘭又向國王提出生吃的要求,國王答應了。但林懷蘭只是假裝咬了幾口,便把剩下的偷偷藏進寬大的袖子中,冒著生命危險帶回中國,經過試種,生長和收成的情況非常良好,各地的農民聽說了,都紛紛要求栽種,因此這種薯類作物就在中國落地生根了,有人問林懷蘭這種薯類作物叫什麼?林懷蘭想了想說:「既然它來自國外,就叫它蕃薯吧!」

以上兩則關於蕃薯如何引中國的說法雖然有出入,但是他們卻共同證明了蕃薯確實是從國外引進的作物,而且引進的時間在明成祖萬曆年間,至於蕃薯是什麼時候引進台灣的呢?台灣的蕃薯則是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台灣時,由福建省的移民帶至台灣栽種的。怎麼樣,貌不驚人的地瓜,居然有這樣不平凡的身世。

(兩種不同的地瓜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