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身活動】【民間傳說】【驅瘟求福的信仰】【近代發展】【啟示】【回味無窮】
暖身活動 : | 你對王船祭的源起了解多少呢? |
1•王船祭起源於祭祀王爺,祈疫求能「驅瘟除疫」。
Yes
No
2•對於王爺的傳說,從古至今只記載了一種說法,為「三十六進士」之說。
Yes
No
3•台灣地區的王爺祭祀習俗是與大陸沿海地區〈如閩浙〉一脈相傳承的。
Yes
No
4•東港子民崇敬王爺的風氣之盛,源於早期瘟疫流行,人民因此祈求王爺保祐。
Yes
No
5•此種驅逐疫鬼的宗教儀式最早見於「唐代」。
Yes
No
【看答案】
在台灣南部,較具代表性的大型民俗活動,就是與王爺信仰有關的迎王祭典。而在這個地區中,王爺廟也在民俗寺廟中佔有極大的比例。它反映了漢人對新墾地水土適應的需求,而形成了三年一科的迎送王的習俗。屏東正屬於王爺信仰的區域,其中最著名的,為東港東隆宮所舉行三年一科的王船祭典,是重要的廟會活動之一。它原本的意義即是「送瘟出海、驅瘟除疫」,不但匯集宗教信仰、歷史文化、鄉土風情於一體,更可說是整個民俗活動的重頭戲!現在就讓我們一窺這帶有濃厚瘟神色彩的「王船祭」吧!
民間傳說-對於王爺的來歷,傳說不一。但情節上大體類似,較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有下列兩派說法:
1. 五書生:唐太宗時,有五位名落孫山而淪落為乞丐的書生,被唐太宗召入宮試驗張天師的法力,卻誤被張天師的法力所殺,後被封為神。當然,這種民間傳說,很少只有一脈說法,均有所增改。另一個由五書生演繹而成的傳說,為「五進士」:唐代有五進士進京趕考,無意間得知瘟神密議要在井中下毒為害人類。五進士為了拯救這場災難,便跳井淹死,使人民不敢吃井水,免除了災禍。於是五進士也就升天成為神,封為王爺。
2. 三百六十進士:傳說於唐玄宗時,召三百六十進士測試張天師的法力。不料,竟全部死亡。玄宗一方面哀憐其死於非命,一方面懼其冤魂化為厲鬼作虐,便賜以王爺的封號,通令全國祭祀。由三百六十進士演繹出的副題有許多類型:有由於三百六十進士不願接受滿清的統治而自殺。後來,由玉皇大帝封為王爺。另一種說法為明朝閩粵三百六十進士進京朝拜,不料於海上船隻遇到颱風,全都溺斃。朝廷下令各地建廟祭祀之。第三種傳說是秦始皇時,曾在咸陽坑儒三百六十名博士,後人感念他們,尊為王爺。另外,由三百六十進士遞減成三十六進士之說法,亦為廣泛。而東港的王船祭所貢奉的溫王爺,即是採三十六進士的說法。而一般民間相信,王爺三年一科的代天巡狩,能為人民驅除一切瘟疫與邪惡。
驅瘟求福的信仰-中國原始時代便已有驅除疫鬼的宗教儀式,即所謂「大儺」。「儺」,為「逐疫鬼」之意。這種儺儀,傳至漢代仍很盛行。漢儺的儀式,每年只舉行一次,以十二月臘祭的前一日為儺期,其逐疫場面浩大實難以想像。
至唐代,在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舉行儺儀,而儀式上也有所改變。逐疫的方相官選用四人擔任,他們戴著冠帽及猙獰的面具身,身穿熊皮、手持執戈或揚盾,並大聲叫喊,驅除邪煞。另有十二個人身穿詭異白衣,頭戴恐怖朱色假髮,一面抽打,一面高呼疫鬼的名字。並有童男童女伴成侲子,擲豆打鬼。此種習俗為唐代以前所沒有記載的。
儺儀的習俗承傳至宋代,內容更是多彩多姿、包羅萬象。並演變成一種遊戲。又其儺者除了戴面具外,在穿著方面,更為考究。所穿的彩衣,已有繡花的裝飾,並有龍旗的出現。
至今,儺儀仍存在於土著族群社會中。例如,民國初仍可見苗人有儺祭的儀式。
自古中國人便相信瘟病疫症的流行乃因瘟神惡鬼的做祟所致,在這種迷信的心理下,加以民間醫藥知識不足,所以每當有虐疾霍亂鼠疫等易漫延之疾病發生時,老百姓便會以各種習俗驅逐瘟疫、祭祀瘟神。「儺儀」便在這種情況下流傳至今。
【暖身活動】【民間傳說】【驅瘟求福的信仰】【近代發展】【啟示】【回味無窮】
近代發展─
【1】浙江送瘟習俗-浙江的送瘟習俗,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關。因為此地夏季時容易流行疫,因此,在連年癘疫後,建道場、送瘟船,並請道士作法。當地俗稱「大暑船」、「大送船」。
在光緒年間,甌郡自入秋後,瘟疫四起,久而不息。當地便以紙紮大船載以金箔銀箔,日常器具應應具全。最後送至大江焚化,隨熄滅燈火,關閉城門。
而在溫州一帶的驅瘟活動則長達一月。目的是在盡除瘟疫。當時的船為紙船是用竹篾做的,糊骨以色彩,長約丈餘,寬約七八尺。船艙所用之日常用品,均用紙紮,與真船十分相似。並選夜間,在退潮時辰,由溫元帥押送瘟船。隊伍中,各執火把、挑燈,並大聲吶喊,一直到朔江邊,再由溫元帥派一元帥扮成乞丐,將船押出永嘉七都江面,予以焚化。然後便悄悄回城,封閉城門,此為當時送瘟傳統。
【2】福建送瘟習俗-福建地區擁有久遠的送瘟傳統,當地人習於使用瘟船。在建醮時,每夜神會來查夜,搜捕厲鬼。然後,也是將船押送出海。船是用紙糊成的,約丈餘,官廳、貨倉、臥房及水手房等一應俱全。另外,各行各業皆須提供水葉,屆時便將五靈公及部從紙像迎請入舟,供奉餞宴。最後再行出海,押送疫鬼,至海邊火焚。而押送瘟神的五顯大帝,將約一個月後,擇吉日回駕。
【3】大陸王船浮海而來-傳說,曾經有荷蘭人,夜晚時在海洋上發現一艘來路不明的船,因懷疑是賊船,於是便以炮彈猛烈攻擊。直到天明才發現,滿船所載皆為紙糊的神像,眾人驚駭,不出數日大半人皆得疫而死。這是最早紀錄臺灣海域有王船漂流的實況文字。但這王船究竟是來自哪裡?是從大陸漂流而來?抑或是臺灣所施放?無法由較早的文獻查到相關的史實。但一般相信多與大陸沿海施放王船的習俗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此種習俗在福建沿海十分盛行,而由福建施放的王船順著海流漂浮而至臺灣島的沿岸,應是不無可能。據民俗學家劉枝萬先生說,大陸王船漂流到台灣有較詳細的紀錄,是要到光緒二十九年,此艘王船是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所施放的,隨波逐流,最後漂至臺灣苗栗縣後龍鎮外埔的地方,這是唯一一則王船由大陸浮海而來的紀錄(惜不知出處),但可看出台灣的祭王船的習俗是和大陸沿海息息相關。
【4】東港王船祭-東港東隆宮三年一科的王船祭,聞名全省規模為全省之最,盛況是難得一見。其原因很多,如王船的壯觀及參加的廟宇眾多,但是最主要的,是因為祭典的儀式一直保持著清代祀典的傳統,並嚴格遵守老一輩所傳下來的規矩,既神秘又莊嚴。
東港人的迎王祭典中所祭拜的主神為「溫王爺」,它主要的職責即是驅逐疫鬼。台灣溫王信仰的開始,要追溯至距今二百九十一年,東港人民在海岸附近發現一神木漂來,神明顯靈,表示欲在台灣定居,放棄飄浮生涯,當地居民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興隆有望,便將神木興建於溫王爺廟,廟名為「東隆宮」。
而在台灣地區對王爺代天巡狩的祭祀意義,往往都與驅瘟送邪有關。早期東港的地理環境非常惡劣,而開拓者最怕兩種災情,一種是水災,另一種為瘟疫。就前者來講,由於東港位於兩條大河的交會處,地勢低窪每遇夏秋之颱風,時常遭大水侵襲。此外,東港一帶還時有瘟疫肆虐,陳文達所修的《鳳山縣志》引《台灣府志》云:「淡水巡檢司署,原在淡水東港,水土毒惡,歷任皆卒於官,甚至闔家無一生還。」當時的地方官尚且死的如此之慘,更別說是老百性了。那個時候無論他們是屬於那個社會階層,往往會向鬼神祈求救苦救難。
又康熙年間,閩粵之地的移民相繼來此。當時離鄉的移民,緣於渡海的危厄、新開墾的東港又多瘴癘之氣,加以仍對家鄉信仰的懷念,因而將祖籍的神明攜帶而來。東港王爺的信仰便是在這種環境之下,成為當地人民的精神寄託。
而東港王船祭,由來已久在規模上來講,已有明顯的擴大並在癸丑科正式由紙船改變為木造船。
早在民國六十初年以前,政府認為此項迎王祭典活動為迷信之說,恐其怪力亂神,施以較大的干涉。但後來由於民俗活動的推動,且經由媒體大力的報導以及鄉土教育逐漸受到重視,王船祭才漸漸廣為人知,遠到而來參加祭典的信眾也越來越多!
【暖身活動】【民間傳說】【驅瘟求福的信仰】【近代發展】【啟示】【回味無窮】
一、早期對王爺的信仰,主要是建立在能為民驅瘟除疫。而在現代,隨著環境衛生及醫療技術的進步,瘟疫等疾病逐漸消除。但人民信仰的理念並不因此而改變,反而在思想上進一步的轉變成祈神降福,以保祐闔家平安。由此可知民間的信仰大多依他們的心理需要,以超自然的辦法來改變命運或解脫困厄,請求神明庇佑。
二、台灣東港迎王習俗大多由大陸福建沿海移民來此開墾而傳入,而大陸王船也有浮海而來的說法。因此可窺知,此種宗教信仰與活動,實際上,是與大陸沿海地區有相承的關係。而海岸上的人民不僅限於海上的交通往來,在彼此接觸時在文化上也互相傳播,相互影響。
三、迎王的宗教習俗發展至今,已向外擴大,並結合了本地各廟宇、鸞堂的神轎、陣頭,此外也有外地來恭賀的眾多有交陪關係的神轎與香隊。因此,整體來說,活動的傳統是否可以如常運作,實與不同地域的執事者彼此間的人際網絡之友好發展與否有極密切的關係。這也正考驗著主事者如何以智慧來處理複雜的宗教事務,及人際關係中交際手腕的活絡性。
【暖身活動】【民間傳說】【驅瘟求福的信仰】【近代發展】【啟示】【回味無窮】
回味無窮 : |
【看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