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culty Theses
 

2006年高中男子排球聯賽

攻擊戰術分析與探討

壹、緒論

一、前 言

  排球運動 (Volleyball) 乃是參與者以其身體的手為主在空中擊球,使球不落地的運動項目。其對運動員及欲參與者而言其有趣的是排球運動是一種精彩有趣的雙方攻防遊戲。源自西元1895年美國麻薩諸賽州 (Massachusetts) 荷里約克市 (Holyoke) 基督教青年會 (YMCA) 教育指導員威廉摩根先生 (William G. Morgan) 設計排球運動至今已超過百餘年歷史,其間規則亦經歷多次的修改,造就現代的排球運動。且經由上列學者起蒙外,國內外亦有多位學者專家從事該項運動開發之研究,並把排球運動從單一競技演變成為競技與娛樂相結合的全球性運動。謝天性(2004)提出日本隊以亞洲球隊特有的快攻及快攻組合戰術 (combination play) 為主要攻擊武器,逼使歐洲各列強束手無策,而奪取有史以來亞洲國家第一次的冠軍,主因有二:一、對方發球時,以準確的接發球實施快攻組合戰術,徹底瓦解對方之攔網,成功地得分。二、本隊發球時,鞏固集體攔網,並加強防守,再修正給主攻手作反攻。攻擊時,由於對方集體攔網很高,故並不急著強攻得分,而以平擊的方式觸攔網者之手指。如果對隊無法修正,且作有效之攻擊,而僅以輕擊球回擊過來時,再以快攻組合戰術來取分。(當時的規則是三擊必須過網)

  進攻戰術的發展至今,隨著排球規則的不斷修正,變化愈來愈大;許多創新的排球戰術一再的被發明,除了距離長短變化、個人時間差、前後掩護攻擊之外,並發展後排攻擊的方式,使得攻擊戰術從時間與距離攻擊演變成現今的立體化戰術。現代排球運動,在實務訓練或實戰中都需要盡可能予以明確與量化,並運用該過程中所得的記錄資料來進行統計,分析並加以比較所得結果,以作為爾後參考依據,提昇排球技、戰術成就工具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現今我國高中甲級男子排球隊對於接發球後進攻戰術的運用,透過以錄影方式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並探討不同進攻戰術對比賽得分勝負的影響,故運用逐步回歸分析法瞭解目前我國高中甲級男子排球技、戰術運用之現況,以提供高中排球教練未來比賽與訓練之參考。其目的如下:

一、 探討我國高中甲級男子排球聯賽不同攻擊戰術運用之得失分現狀及差異分析。
二、 探討我國高中甲級男子排球聯賽不同攻擊位置運用之得失分現狀及差異分析。
三、 探討影響我國高中男子排球聯賽比賽勝負與不同攻擊型態之相關分析。

三、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所使用名詞之操作定義如下:

一、扣球次數

在比賽進行中所出現扣球技術的次數。

二、扣球績效

在比賽中所出現的扣球次數,其成功次數佔扣球的總數。

即扣球績效=扣球成功次數  /  扣球總數

三、攻擊位置

    依排球規則之規定位置,依序為一號到六號位置(如圖1)。

四號位

三號位

二號位

五號位

六號位

一號位

1 攻擊位置

四、攻擊型態

()

長攻:係指扣球者在前排,面向球網的左側及右側位置,執行攻擊的動作,包含二號位置及四號位置。

()

快攻:係指扣球者在前排,面向球網的3號位置,執行攻擊的動作。

()

時間差攻擊:一種戰術上的應用,目的是騙過攔網者,進而攻擊成功的一種戰術。時間差通常是一個快攻配合3號位置攻擊。使得攔網者不知要攔快攻或是第二時間的攻擊。

()

後排攻擊:是由後排球員進行攻擊動作。起跳時不可踩到三米線,否則算攻擊犯規。攻擊位置包含五號位、六號位及一號位置

五、攻擊種類

(一)A式快攻(A type quick attack)

    係指扣球者在前排,距舉球員前面70公分至100公分左右,其球的高度需高於網上30公分至50公分,執行攻擊的動作。

(二)B式快攻(B type quick attack)

    係指扣球者在前排,距舉球員前面公分至l70公分左右,其球的高度需高於網上30公分至50公分,執行攻擊的

(三)C式快攻(C type quick attack)

    係指扣球者在前排,距舉球員後面70公分至l10公分左右,其球的高度需高於網上30公分至50公分,執行攻擊的動作。

(四)一號位後排攻擊 (position l back row attack)

    係指扣球者在後排,在攻擊線後且在球場的右側起跳,執行攻擊的動作。

(五)六號位後排攻擊 (position 6 back row attack)

     係指扣球者在後排,在攻擊線後且在球場的中間起跳,執行攻擊的動作。

(六)五號位後排攻擊(position 5 back row attack)

      係指扣球者在後排,在攻擊線後且在球場的左側起跳,執行攻擊的動作。

 六、攻擊戰術(一)時間差攻擊1戰術

      本研究在時間差攻擊1(如圖2)的定義是三個得分位置(234號位置)主要搭配是由3號位置切入B式快攻4號位置切入中間位置的時間差攻擊。

時間差攻擊1

(二)時間差攻擊2戰術

      本研究在時間差攻擊2(如圖3)的定義是三個得分位置(234號位置)主要搭配是由3號位置切入A式快攻2號位置切入中間位置的時間差攻擊。

時間差攻擊2

(三)距離差攻擊戰術

本研究在距離差攻擊的定義是利用改變對方攔網距離所做的攻擊組合(如圖4

 

距離差攻擊

 

(四)立體攻擊戰術

係指前排攻擊組合加上後排的立體強攻。(如圖5

 

立體攻擊

七、得分率

  在單局比賽中,各種攻擊型態(時間差1、時間差2、距離差、立體攻擊)的成功得分次數占所使用的次數總和(包含得分、失分與繼續比賽)的比例。

公式:得分率 = 技術得分 ÷ (技術得分+技術失分+技術繼續比賽次數)

    失分率 = 技術失分 ÷ (技術得分+技術失分+技術繼續比賽次數)

         使用率 = (技術得分+技術失分+技術繼續比賽次數)÷

(總得分+總失分+總繼續比賽次數)

 加權得分率 = 得分率 × 使用率 

 加權失分率 = 失分率 × 使用率

貳、文獻探討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將沙灘排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後,這是繼1964年室內六人排球被列入東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後,排球運動這個大家族中又一成員得到世界的公認。至此,誕生了百年的排球運動,不僅成為一項攻防爭奪激烈的競技項目且深受各國人民喜愛的體育術科活動,再成為世界各國大、中、小學教學活動中的一門學科,不少專家學者研究的一個對象。本章針對排球運動分成三節做一詳盡的探討:第一節:扣球技術之文獻探討;第二節:進攻戰術結構之文獻探討:第三節:總結。

一、扣球戰術之文獻探討   

  排球比賽的過程中技術方面可分為發球、接發球、舉球、攻擊(扣球)。曲東華、張秋霞(1996)提到,扣球技術是排球比賽中最積極、最有效的進攻武器,可使對方難以防守和組織進攻,從而使本方得分,最後奪取比賽勝利。扣球是最主動、最有效的進攻手段,是一支球隊整體實力的具體表現(張紅松,1994)。由此可知,扣球技術在排球運動中佔有重要的角色,是打擊對方最有效的武器,亦是最受觀眾矚目的焦點。

  在2000年排球新規則『得球得分制』實施後,很多研究顯示,得分結構已有很大的改變,(李函潔,2001)整個排球比賽的得分體系中,攻擊(接發球進攻及防守反擊)是主動得分的第一要素,其次是對方失誤的送分,第三為攔網,第四為發球;而此其中三項主動得分技術亦會因失誤而送分;這是實施每球得分制以後,從根本改變了排球運動比賽的規律,對於比賽的勝負結果產生了影響(蔡崇濱,1999),新的得分制將會使比賽出現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原本比賽的雙方實力是有差距的,會因新得分制的實施,而促使雙方實力拉近,產生不確定性的結果(李建毅,2007)。

  陳銘鐘(2000)針對新規則實施後攻擊技術效果進行分析,發現扣球得分率最高的攻擊型態為時間差攻擊、其次是C式、B式、A式快攻,其攻擊位置為三號位置。而長攻與快攻皆為比賽當中,運用次數最多的攻擊型態。雙人搭配的時間差攻擊,為得分率最高的攻擊型態,它不但具有牽制的作用,更可製造出一人攔網或無人攔阻的可能,但要完全發揮必須先具備有穩定的接發球。

  秦文華(2001)在世界女子排球選手扣球攻擊成效與比賽勝負相關之研究中指出,世界女子排球強隊的選手,使用扣球攻擊戰術之趨勢,以四號位長攻為各隊使用最多的扣球攻擊戰術,其次依序為A式快攻、移位攻擊、六號位後排攻擊、二號位長攻:但在扣球攻擊成效上,依各項扣球攻擊戰術的實效值表現,其排名依序為A式快攻、移位攻擊、長攻、後排攻擊。

  楊振興、黃聿玲(2003)研究,證明主攻手在比賽中的重要性,優秀的主攻手,主宰了局勝負的37.12%,而將快攻(ABC式快攻)與強攻(長攻、後排、時問差等)搭配運用佔了局勝負的80.15%。  

    小結:(1)以目前世界排球攻擊發展之趨勢,在接發球進攻時,是以前排攻擊為主,其中以在四號位置發動的長攻為最主要攻擊技術,且是主要得分來源。(2)就得分績效而言則是各式快攻為最高,長攻得分績效次之。(3)在後排攻擊的次數方面,則偏重在一號位置最高、六號位置次之,五號位置最少。

二、進攻戰術結構之文獻探討

  進攻戰術是指比賽中在接發球和接扣球防守的基礎上,透過舉球員傳球組織,主、副攻擊手和快攻手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扣球進攻戰術配合(朱先敢,2002)。進攻戰術內容按區域空間特徵可劃分為前排平面進攻戰術、後排進攻戰術兩種基本形式。前排平面進攻戰術是指在球場中線前沿球網縱向平面展開的多點進攻戰術配合,包括前排快攻、二傳攻擊、前排快攻掩護攻擊和前排強攻;後排進攻戰術是指後排隊員在三公尺攻擊線後起跳發動的扣球進攻戰術;包括立體進攻和後排強攻。

  張木山、陳銘鐘(1998)分析中華隊(台電及莊敬)及泰國隊的戰術應用,發現此三隊的戰術應用,皆是以四號位置為主要的進攻點。而泰國隊進攻戰術的特點,則是以二號位及三號位進行戰術搭配,且皆以快攻為主要的攻擊型態。

  張意德(1998)探討時間差在排球組合技術之運用,對時間差攻擊分為三大類:(一)前排搭配的時間差攻擊。(二)前排與後排戰術搭配的立體時間差攻擊。(三)其他方式的時間差攻擊。但無論時間差戰術如何搭配掩護,最終必須視接發球及防守的品質而定,有好的接發球及防守,才會有好的戰術搭配及高度的扣球績效。

  在朱先敢(2002)以中國2001-2002年度甲A男排聯賽為研究對象進行1037局各隊局戰術結構(不含決勝局)的統計。在各隊局平均戰術結構構成中,快攻25.19%、快攻掩護攻擊24.44%、立體進攻11.85%、前排強攻27.41%和後排強攻11.11%。在各隊局平均戰術結構構成中,戰術攻擊與強攻相比,快攻、快攻掩護攻擊和立體進攻等戰術進攻占進攻總次數的61.48%;前後排強攻占進攻總次數的38.52%。戰術攻擊與強攻之比約為64,與世界高水平男子排球進攻打法55相比,中國隊伍偏重於戰術攻擊。

  小結:在全面、快速的基礎上,多變的戰術行動是排球比賽中最具活力的表現形式。一、二種戰術組合的比賽風格,早已不適應現在排球運動的發展要求。多種戰術方式的有效組合、創新及臨場發揮,使排球運動充滿無限生機和無窮魅力。多變的戰術行動要求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排球戰術意識和整體的協調配合,能夠根據比賽的進展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快速的反應,既能完成預定的,又能隨機應變巧妙地運用各種戰術。

三、總 

  由上述的相關研究指出,排球比賽的得分來源是由發球、攔網、扣球以及對方失誤,其中扣球技術在得分來源佔有重要位置。而上述專家學者的研究中,往往未能將得、失分率乘以使用率而成為加權得、失分率,以更加準確地呈現得失分狀況,實為美中不足之處,再者,若將每戰術的使用率進一步納入得失率來加以衡量所得之加權得失率探討時,可提高各戰術對加權得失率的可信度。

  現行之高中排球為我國各級國家代表隊之儲備隊伍,而在國際賽事之成績,在近年來皆有大幅度的成長,故筆者認為應善加分析自身球隊的優勢與劣勢並暸解競爭球隊之優缺點,找出致勝關鍵之策略,實為提升球隊戰績的不二法門,更是促成本篇研究之主因。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2006年高中排球聯賽,晉級複賽及決賽隊伍,即華僑高中、高英工商、豐原高商、內湖高工、屏榮高中、福誠高中、六支隊伍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工具

一、SONY數位攝影機、拍攝影帶

  其用途為拍攝高中排球聯賽賽之比賽內容,分別是屏東縣立體育館五場、台北體育館二場,共計7場比賽。

二、SONY電視、SONY錄放影機、自編紀錄表。

三、個人電腦、套裝統計軟體(SPSS for Windows 10.0)將比賽資料登錄於
  電腦上,運用SPSS 10.0套裝統計軟體進行資料之分析,並撰寫成研究論文。

三、信度考驗

  本研究之信度考驗採用評鑑者內部一致性,在進行資料分析前,先就所要研究之項目,進行紀錄標準的溝通,並就有疑異處提出討論並取得共識,然後由筆者與另一位友人 (多次入選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一同觀看錄影帶,將其資料記錄於預定之紀錄表格中,再由雙方紀錄結果,經統計研究發現其一致性信度高達0.930.95即表示其觀測結果之內部一致性相當穩定,再者,使用皮爾遜積差相關法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四、資料處理

  本研究完成資料登錄於表格後,將所得資料建檔於電腦中,並採用SPSS for Windows 10.0版套裝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採用的統計方法如下:

一 、描述性統計探討本隊之不同攻擊戰術以計算本隊的扣球次數及績效。

二 、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法檢驗比賽勝負與不同攻擊型態之相關分析。

三 、利用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影響我國高中男子排球聯賽比賽勝負與不同攻擊型態之
   關係,並求出可預測勝率之迴歸方程式。

肆、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現今我國高中甲級男子排球隊對於接發球後進攻戰術的運用,並探討不同進攻戰術對比賽得分勝負的影響。本章共分四小節進行探討:第一節、我國高中甲級男子排球聯賽不同攻擊戰術運用之得失分現狀及差異分析。第二節、我國高中甲級男子排球聯賽不同攻擊位置運用之得失分現狀及差異分析。第三節、影響我國高中男子排球聯賽比賽勝負與不同攻擊型態相關分析。第四節、影響我國高中男子排球聯賽比賽勝負與不同攻擊型態之迴歸相關分析。

一、我國高中甲級男子排球聯賽

不同攻擊戰術運用之得失分現狀及差異分析

   國立華僑高中自聯賽複賽至決賽一共參加七場比賽拿到冠軍,於比賽過程中所呈現之時間差1、時間差2、距離差、立體攻擊等四種不同攻擊戰術的得失分統計與差異分析。

不同攻擊戰術運用之得失分現狀及差異分析

 

得分

失分

繼續比賽

得分率

失分率

使用率

加權得分率

加權失分率

時間差1

97

25

30

63.82%

16.45%

23.90%

15.25%

3.93%

時間差2

42

5

7

77.78%

9.26%

8.49%

6.61%

7.87%

距離差

180

71

113

49.45%

19.51%

57.23%

28.30%

11.17%

立體攻擊

30

16

20

45.45%

24.24%

10.38%

4.72%

2.52%

從表2得知,距離差攻擊為排球比賽中得分最多之戰術,遠高於其他三種戰術相加的總和,在於失分的分數上與繼續比賽的次數總和都是一樣遠高於其他三種不同戰術。

   本研究在距離差攻擊的定義是利用改變對方攔網距離所做的攻擊組合。本戰術的特色是不需要仰賴非常好的接發球即可發動攻擊戰術,相對於接發球的到位率並不需要有特別高的要求,只要接發球球員能把球送到舉球員預備舉球位置,一至兩步的距離內,約1-1.5公尺的圓週範圍,即可發動戰術攻擊;而另外三種戰術:時間差1、時間差2、立體攻擊則是需要非常好的接發球配合,才有辦法實施戰術攻擊,否則將被迫改變戰術或成功的機率降低。也因此才會在本次的研究中出現,距離差攻擊得分180分遠高於時間差戰術1( 97)、時間差戰術2 ( 42)、立體攻擊戰術 ( 30)的現象。

   進而探討使用率與得分率之交互影響時,距離差戰術是在七場比賽中總攻擊次數統計最多使用之戰術,值得注意的是以加權得失分率來看,時間差2戰術是得分率次低,但其加權失分率卻勝過其此戰術之加權得分率,其原因可能為:時間差2之戰術需要極佳的接發球以及具有實務經驗相當豐富之舉球員和二、三號位置球員互相搭配。但是此戰術若能在比賽中使用時,能牽制對手攔網者,則三個位置的得分機會相對提高,反之,若需運用此戰術之各方條件不佳時,失分的機會相對提高。

  時間差1戰術是三、四位置之左交叉相互搭配,在賽事中的使用率約為23.90%、加權得分率約為15.25%、加權失分率約為3.93%。相較之下此戰術在其加權得失分率皆優於時間差2,可能原因為此戰術為左交又且三號位置的掩護得當給予四號位置極大的時間與空間做為技術彈性運用。

  四種戰術中,時間差1、時間差2的戰術是一種個人與團隊戰術的應用安排,影響層面頗大,此戰術的運用時機必備的條件是必須要有好的接發球及快攻的掩護,個人技術的成熟面與團隊之間的默契。

  張意德(1998)探討時間差在排球組合技術之運用指出。無論時間差戰術如何搭配掩護,最終必須視接發球及防守的品質而定,有好的接發球及防守,才會有好的戰術搭配及高度的扣球績效。因此可見,好的接發球是能否創造出時間差戰術的主因,時間差攻擊也才能有所發揮。袁川、劉建華(2002)指出排球比賽中,接發球進攻得分率44.1%居各項得分第一位。超過防守反擊扣球和攔網得分之和。

  而從表2可得知,立體攻擊戰術之使用率約為10.38%、加權得分率約為4.72%、加權失分率約為2.52%,此戰術運用較少的原因有可能與高中甲組球員本身身體素質尚末發展完全,故於平常中缺乏此一技術之練習。

二、我國高中甲級男子排球聯賽不同攻擊位置運用之得失分現狀及差異分析

一、時間差1戰術

時間差1戰術之攻擊位置加權得失分

得失分

 

攻擊位置

 

4

3

2

得分

58

27

12

失分

10

9

6

繼續比賽

16

8

6

得分率

69.04%

61.36%

50%

失分率

11.90%

20.45%

25%

使用率

55.26%

28.95%

15.79%

加權得分率

38.15%

17.76%

7.90%

加權失分率

6.58%

5.92%

3.95%

 

  從表3可以知道,時間差1戰術運用最多的攻擊位置仍是4號位置84次,依次是為32號位置此一研究結果和林獻龍(2004)對2002年釜山亞運會男子排球賽前六強攻擊型態之研究,4號位(長攻、修正球)扣球次數,為各類攻擊型態之冠:其次是三號位的A式快攻:扣球次數排名第三的是二號位的研究結果相同

  陳銘鐘(2000)指出扣球得分率最高的攻擊型態為時間差攻擊、其次是C式、B式、A式快攻,其攻擊位置為三號位置。而長攻與快攻皆為比賽當中,運用次數最多的攻擊型態。雙人搭配的時間差攻擊,為得分率最高的攻擊型態,它不但具有牽制的作用,更可創造出一人攔網或無人攔阻的可能,但要完全發揮必須具有穩定的接發球。

本次以高中甲組球隊進行研究也發現,在時間差1戰術中,加權得分率也以4號位置最高38.15%,32位置(17.76%,7.90%)次之,意指如在接發球能配合的情況下,當舉球員運用時間差1戰術時,則該隊加權得分率約為四成,而且失分的情況極低,不到一成。

二、時間差2戰術

時間差2戰術之攻擊位置加權得失分

得失分

 

攻擊位置

 

4

3

2

得分

13

18

11

失分

1

4

0

繼續比賽

2

2

3

得分率

81.25%

75%

78.57%

失分率

6.25%

16.17%

0%

使用率

29.63%

44.44%

25.93%

加權得分率

24.07%

33.33%

20.37%

加權失分率

18.52%

7.41%

0%

 

在時間差2戰術中以三個位置的攻擊次數都相當接近,但以3號位置較多,4號位置次之,2號位置最少。加權得分率一樣是以3號位置最高33.33%,其次為4號位置,最後為2號位置,此戰術之運用除了要有極佳的接發球外,也要注意對方攔網者身高的優劣及技巧好壞。

三、距離差戰

距離差戰術之攻擊位置加權得失分

得失分

 

攻擊位置

 

4

3

2

得分

107

38

35

失分

30

24

17

繼續比賽

51

29

33

得分率

56.91%

41.76%

41.18%

失分率

15.96%

26.37%

20%

使用率

51.65%

25%

23.35%

加權得分率

29.39%

10.44%

9.61%

加權失分率

8.24%

6.59%

4.67%

 

距離差戰術是以攻擊手依照戰術進行不同助跑起跳位置產生的距離差,干擾對方攔網戰術的接發球進攻戰術。表5可知,4號位置仍是距離差戰術攻擊中相當倚重的位置,4號位置得分高達107,遠遠高過於32號位置(3835)兩個位置總得分加起總數還沒有4號位置總得分多。

  但在加權得分率則以4號位置為最高29.39%,3號位置次之10.44%,3號位置最低9.61%。而在加權失分率則以4號位置最多8.24%,3號位置次之6.59%,2號位置失分最少4.67%。

四、立體攻擊戰術

立體攻擊戰術之攻擊位置加權得失分

得失分

 

攻擊位置

 

5

6

1

得分

14

10

6

失分

5

3

8

繼續比賽

5

6

9

得分率

58.33%

52.63%

26.09%

失分率

20.83%

15.79%

34.78%

使用率

36.36%

28.79%

34.85%

加權得分率

21.21%

15.15%

9.09%

加權失分率

7.57%

4.55%

12.12%

   立體攻擊戰術為前排攻擊手搭配後排球員進攻所成的戰術,是近幾年來國際賽事中常見的攻擊戰術(張意德,1998;吳福明、王龍意,1999;朱先敢,2002)。但在國內高中甲組排球聯賽的研究中可發現,高中球隊運用的情形並不高,其可能原因為高中球隊技術與體型皆未到達成熟有關。

三、影響我國高中男子排球聯賽比賽勝負與不同攻擊型態相關分析

   為瞭解高中甲組排球聯賽比賽勝負與不同攻擊型態之相關,本研究將七場比賽共26局所得之自變數(時間差1戰術、時間差2戰術、距離差戰術、立體攻擊戰術)經皮爾遜積差相關法(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分析後,各相關情形如表7

   可知得分率與不同戰術之相關程度為時間差1戰術0.07、時間差2戰術0.635、距離差戰術0.582、立體攻擊戰術0.446

 7   總得分與不同攻擊型態相關分析N=26

戰術名稱

時間差1

時間差2

距離差

立體攻擊

得分率

 0.07

0.635*

0.582*

0.446

* 在顯著水準為0.05時,達相關顯著。

根據表7得分率與不同攻擊型態相關分析,可得知得分率與時間差2戰術有達顯著相關0.635最高,距離差戰術達顯著相關0.582次之。

四、影響我國高中男子排球聯賽比賽勝負與 

不同攻擊型態之迴歸相關分析

  本研究利用七場比賽共26局之得分率與各種不同攻擊型態(時間差1戰術、時間差2戰術、距離差戰術、立體攻擊戰術)加以統計並分析得分率與不同攻擊型態之間的影響與迴歸分析。其統計結果分析如下表所示:

一、選入/刪除變數表

模式

選入變數

方法

1

時間差2

逐步迴歸分析法(準則:F-選入的機率<=0.050F-刪除的機率>=0.100)

2

距離差

3

時間差1

上表為自變項進入迴歸方程式的順序及選取變項順序之彙整,而模式分析的結果,保留了三個自變項:時間差2、距離差、時間差1

二、迴歸模式摘要分析表

模式

R

R2

調整後的R2

估計的標準誤

顯著性

1:預測變數

(常數, 時間差2)

0.635

0.403

0.378

0.1536

0.001

2:預測變數

(常數,時間差2, 距離差)

0.800

0.640

0.608

0.1219

0.001

3:預測變數

(常數,時間差2,距離差,時間差1)

0.860

0.740

.0.705

0.1059

0.008

上表為逐步多元迴歸3個模式之相關統計結果,以模式三加以探討,其自變項為時間差2、距離差、時間差1,與依變項得分率的多元相關係數 ( R )0.860,總解釋變異量為74%,即表示加入自變項時間差1後,可再提高解釋依變項得分率總變異量之 10% (74% - 64% = 10% )

三、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模式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檢定

顯著性

3

迴歸

0.702

1

0.234

20.877

.000

殘差

0.247

24

1.121E-02

總和

0.949

25

 

模式3:預測變數(常數,時間差2,距離差,時間差1)

   上表為三個模式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從表中可得知三個模式皆達顯著性檢定,模式三之整體迴歸模式之F值為20.877P = .000< .05,表示三個自變項:時間差2、距離差、時間差1與得分率間有顯著相關,而新納入之自變項時間差1與得分率間有顯著相關存在。

四、迴歸方程係數表

模式

未標準化係數

標準化係數

t value

顯著性

 

B之估計值

標準誤

Beta

 

3

常數

.117

.074

 

1.571

.130

時間差2

4.890E-02

.009

.568

5.155

.000

距離差

3.979E-02

.008

.611

5.205

.000

時間差1

2.527E-02

.009

.339

2.916

.008

                         

綜合以上相關資料,其原始迴歸方程式如下:

Y = 4.890E-02X1+ 3.979E-02X2 + 2.527E-02X3

而經標準化迴歸方程式如下:

Y= .568X1.611X2.399X3

 符號說明: 

Y   = 勝率

  X1  = 時間差2

  X2  = 距離差

  X3  = 時間差1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了解現今我國高中甲級男子排球隊對於接發球後進攻戰術的運用,透過以錄影方式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並探討不同進攻戰術對比賽得分勝負的影響。經由本次研究主要結論為:

一、經皮爾遜積差相關法分析後,得分率與時間差2戰術、距離差戰術有達相關顯著。得分率與時間差2戰術有達顯著相關0.635最高,距離差戰術達顯著相關  0.582次之。而時間差1、立體攻擊與得分率沒有達顯著相關。

二、經迴歸模式分析的結果,保留了三個自變項:時間差2、距離差、時間差1。其中時間差2之所以能最優先進入迴歸模式中,是因與依變項得分率的相關度最高。

三個模式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從表中可得知三個模式皆達顯著性檢定,表示三個自變項:時間差2、距離差、時間差1與得分率間有顯著相關。

四、由標準化迴歸方程式:可得知,其影響比賽勝率的權重為距離差戰術大於時間差2戰術大於時間差1戰術。

二、建議

   未來高中排球隊教練於訓練接發球進攻戰術時,可著重於時間差2攻擊戰術,若球隊水準較高且佔有身材高大之球隊,可嘗試利用組織較佳的接發球,發揮立體攻擊戰術,影響攔網者時間上判斷的誤差及防守的人腳步的錯亂,提高每一次接發球進攻時,得分機會與次數,爭取獲勝的機會。本研究所探討之得分率與時間差1、時間差2、距離差、立體攻擊等四個戰術運用之關聯性分析時,僅以華僑高中排球隊為研究觀察對象,故在實證的研究結果可能較缺乏一般性的應用,另一方面,可從比賽之競爭球隊的戰術運用作一相互的分析分比較,最後,實務上影響得分率的因素頗多,但本研究只納入上述四個戰術加以討論,所以未來研究方向可再加入新戰術來探討。


參考文獻

朱先敢(2002)。我國甲A男排進攻戰術結構特徵的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53),22

曲東華、張秋霞(1996)。現代排球技術的五化特微。中國排球4538-40

李函潔(2001)。排球比賽得分結構的差異性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7131-138

李建毅(2007)。我國優秀男子排球選手得分技術競技能力與比賽成績表現之關聯研究。排球教練科學,852-73

秦文華(2001)。世界女子排球選手扣球攻擊成效與比賽勝負相關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未出版。

陳銘鐘(2000)。排球新規則實施後攻擊技術效果分析--l 999亞洲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為例。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6l43-l56

張紅松(1994)。中國女排隊員超霸盃”“冠軍盃賽後話得失、希望、差距細評說。中國排球3711-13

張木山、陳銘鐘(1998)。中、泰女排戰術應用比較分析。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449-69

張意德(1998)。時間差在排球組合技術之運用探討。臺灣體育9735-38

楊振興、黃聿玲(2003)。淺析排球主攻手強攻扣球對比賽勝負之影響。大專體育6726-29

蔡崇濱(1999)。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的影響和對策。中華體育133),29-36

謝天性(2004)。訓練排球隊之基本觀念探討。排球教練科學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