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伏可堂記載

原住民的文化

華阿財研究

長期居留恆春的日本人室伏可堂的記載:

牡丹社事件試是明治四年,西元一八七一年,十月十八日琉球島中宮古島民六九名為年歲進貢,赴支那之福州返程所發生之事件。

宮古島及八重山的船各兩艘,進貢完了之後,十月十八日由福州出帆,中途平安來到羅間島,同月三十一日再度出發,到了十一月一日下午一時許,遙視懷念的故鄉宮古島時,突然遭遇亥子年的颱風,致船隻無法前進,船員一致同力將船舵拉緊不放,以免方向轉向,但無法奏效,其中一艘行方不明,有兩艘設法回到宮古島,然不幸的一艘在海上漂流兩日後來到臺灣東海岸八瑤灣附近,船員不知那是番民居住的地方,鼓起勇氣以小舟乘載四十名欲行登岸,由於海浪頗高,三人溺死,而其餘六六名順利登上陸地。所乘之大帆船不幸的被巨浪打上岩石而損壞。

回航船隻已壞,返鄉的機會已無,六六名生還者踏入異鄉尋求生返法,在異域山中徘徊時,赫然遇見兩名支那人 (漢人),一時雀躍不已,十分歡喜,雖不通言語,彼此用手語溝通,得知--向西方前進有大耳之鬼(番民)居住,鬼民生性凶猛,十分危險。

而向南方前進才是上策,眾人聽二名漢人指點遂向南行走,大約一里多的行程處,此二名支那人臉色詭異生變,硬搶他們所攜帶之物品及衣服,眾人一時吃驚,怕有同黨不敢不從、任取搜掠,而部分搬運不便之物件匯集一處,士木牌為記,方便改日來取。此時日暮,兩人指一處石穴說 :離人家尚遠,今晚不彷在此洞一宿,此石穴不大,非六六人可居留,皆不答應,一時喋喋不休爭辯起來,兩人遂說:不聽我言,我將不管你等死活,十分激怒,眾人懷疑此二人仍屬盜賊之輩,不再信任,其指示向南方而行應有詐,轉而西行。

當夜眾人露宿林中,次晨大家餓極了,因離船時未帶走任何食物,七日晨空腹向西再走三里路,遇見路旁正有四至五名蕃民正在圃圍內工作 ;果然他們耳朵的確碩大,垂至肩上(此乃每一位蕃民皆穿了耳洞足以嵌入日本二十錢銀幣,或有懸吊木製,貝殼磨成圓形狀之物)。

但他們身體是普通的身材。一行人急躁的向他們比手劃腳的溝通,大伙肚子空空很餓,不知就近還有無其他部落。蕃民帶領著來到約有十五、六戶住著梯屋的高仕佛杜部落,梯屋都是茅屋,有男女居住。他們以很特殊的食器裝滿飯給一行人充饑。到了下午七時許以唐芋 ( 于頭 )加上米飯(這是他們的主食)給眾船員三大鍋吃,夜晚就住宿在梯屋房間。

八日清晨,有五 /六名蕃民,攜帶著小鎗,同他們說:我們將去打獵,要一行人不得外出,等候他們回來。因七日夜半,有一人握著柴火攜刀推門進入一房間,硬搶奪宮古島民二人的衣服而去。此時琉球島民再一次存疑懼怕,是否再次被盜如那兩名支那人,眾人商量決定逃脫才是上策,眾人齊口說:不,謝了,將告辭轉往他處。其餘的蕃民強阻止之。

眾人益生疑惑害怕,由三人或五人等為一組竄逃,走了沒多久,大伙又集結一處,行走了一里多來到一處小溪旁喝水休息。此時,聽見雜草間有腳步聲,仔細一看,有蕃人六至七名追趕過來,一行人再一次涉溪逃跑,不久發現有人家約五至六戶,同其中一家屋內窺探,見有老翁 (此人是部落中的長者鄧先生),此一老翁出門問他們:你們是琉球來的,或是那霸?首里?以支那語言對談,眾人安心進入屋內休息,此時老翁川來兒子鄧天保先生,同他們說:可以記載眾人的姓名,而後送寄府城等候救援。

有一生還者仲本有幸借丁筆紙逐一填寫一行人姓名時,追趕而來的蕃民愈多了,.大約有三十名各攜蕃刀向眾人顯威,在庭中叫囂,剝取琉人一行的髮簪及衣服,分次帶一至兩人到門外,剩下二三名末被帶出,留下的人十分不安,忽然戶外有一鮮血沾滿身裸體之船民跑回來,臉色發責大喊 :都被殺光了,大家快逃命。屋內等留下之人即刻驚慌的四方逃竄!然而仲本等九人無法逃出者,便潛躲在老翁家,忐忑不安渡過一夜。

次日,鄧天保受父之命,趕赴保力庄會見村長楊友旺先生,描述屠殺經過,楊友旺大吃一驚,即刻鄧天保帶路,隨行有其子楊阿告及其甥楊阿和,來到石門雙溪口便見屍體累累之慘景。

此時,突然又跑出二名琉球人驚慌出來求救,暢友旺一行即答應保護。來到老翁家時,便見蕃民多人逼迫老翁交人,經過暢友旺一行人與其一陣協商撫慰後,結果以錢幣四五枚、布六匹、水牛一頭、豬數頭及酒十甕給予交換補償,以後又傳聞有一逃跑之琉球人在竹杜被捕,待鄧天保及惕友旺出面以酒內交換才將其救出。其他的島民則全部在部落山中被殺,共五四名,而生還者十二名。

生還者一二名,逗留暢友旺家共四十餘日,明治四年 (西元一八七一年)十二月廿二日才由楊阿告的陪同離開恆春到達鳳山,再出鳳山官府的護送,廿九日轉達臺灣府城(府城就是台南,當時中央政府所在地),再出臺灣府的官船送達支那福州琉球館。

明治五年六月二日搭乘唐船於六月七日回到故鄉琉球那霸港,而被殺之五四名琉球死屍則由鄧天保將其集中葬在雙溪口河旁 (石門附近),其墓共分四座,一座合葬十餘名,由保力庄人林阿九負責管理。

以後,明治七年西鄉從道將軍征台之役後,同年十一月才將雙溪口河旁的五四名琉球民墓改建葬在車城統埔,並立石碑,碑文上刻有「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之大字,碑後亦刻有西鄉從道之名征台改葬事跡的記載,碑高五尺,寬一點五尺。而後賜楊友旺、林碰獅、張錦保等三名若千金子請其

永久管理。石碑後刻有 :明治七年十一月大日本海軍中將西鄉從道建立之。

http://www.ekt.idv.tw/modules/cjaycontent/history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