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左目錄關閉左目錄網站地圖製作團隊

 
 

 

  後壁米鄉人文歷史 / 自然地理 / 稻作變遷 / 稻作流程 / 自創品牌 / 專訪崑濱伯

 

稻作流程-田間管理

| 前言 | 整地放水 | 育苗 | 插秧 | 田間管理 | 收割乾燥 | 稻草綠肥 | 今與昔

 

◆《大致說明》

插秧完畢後到收穫的這段時間是稻米生育期,期間農民會配合生長時段進行施肥、灌溉排水及除草等田間作業。以前施肥及噴灑農藥完全是以人力從之,今則有馬達噴霧機佐助,農民肩揹噴霧機直接噴灑於農田,不過人力施肥仍是可見。此外,在全秧田期間,田地必須保持適當的積水,及至有效分蘗終期後,則可視情況灌溉,不需再多積水。
 

◆《除草》

秧苗插植完後,隔夜即可再引水入田,接著即進行噴灑殺草劑〔插秧前亦可〕及施肥,施用殺草劑是避免日後雜草滋生,早年尚未使用化學藥劑前,除草的工作是以人工拔除,農民必須彎腰或跪在田裡,以手指在泥漿中觸摸並加以拔除,這樣的工作約隔十天或半個月就要進行一次〔視情況調節〕。

 

◆《施肥》

一般來說,在整地時就會先施放依次肥料,稱之為「基肥」插秧後的生長過程中,還會進行「追肥」。肥料並非加越多越好,施加太多反而容易傷害稻子及造成土壤酸化,基本上施肥約二至三次,視各地土壤、氣候象及水稻品種、生育情形增減。幼穗長出後,可再施肥一次「穗肥」,以後即可不用施肥。
肥料基本元素有三,即氮(N)、磷(P)、鉀(K),像我們去花店買小包裝肥料,封面都會標示這三元素的比例。
氮肥可以促進莖和葉的生長,磷肥可以促進開花與結果,鉀肥可以強化根莖。基本上,每次施肥應視稻米成長的情況而調配氮(N)、磷(P)、鉀(K)比率,因此每次施肥的內容不太一樣,各次的施肥元素比率可參考「良質米的栽培管理方法」一文,文中施肥技術一段有詳細的說明。
 

田間施肥 田間水可以保溫
涵水量逐漸減低 要收割前不再供水

 

◆《灌溉水管理》

水稻被稱為水稻就是種植過程十分需要水,因此灌溉水的管理十分重要,一般說來,插秧後因秧苗不高,因此水約三公分即可,之後隨水稻成長逐漸加深。比較重要的是到了有效分蘗終期至幼穗形成始期時,可排水讓土壤稍微龜裂,其目的有二,一是提供土壤氧氣,並讓稻根向下生長,增強稻抓地力,讓稻株不容易倒伏;二是讓稻株不再分蘗,使稻穗維持一定支數,以求養份能充分供應。這一時期後,仍應維持田裡的灌溉水達一定深度。
除依照水稻生長時期進行灌溉水管理外,
配合溫度調節水深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譬如寒流來襲,水溫降低,此時田水就要加深以保溫;若天候持續高溫,則採放流灌溉或於上午十時排水,到下午四時再加灌溉水,以防水溫過高傷害稻株。

 

 

版權所有 © 台南縣新嘉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