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左目錄關閉左目錄網站地圖製作團隊

 
 

 

  後壁米鄉人文歷史 / 自然地理 / 稻作變遷 / 稻作流程 / 自創品牌 / 專訪崑濱伯

 

稻作流程-插秧

| 前言 | 整地放水 | 育苗 | 插秧 | 田間管理 | 收割乾燥 | 稻草綠肥 | 今與昔

 

◆《早期換工互助插秧》

整平田地後需儘快進行排水插秧〔佈田〕,一般都在一兩天內。插秧和收割是短時間內就要完成且極需人力的工作,因此農耕尚未機械化前,農民多以彼此互換人力的方式〔換工〕來獲得足夠的人力,以求快速完成。此時農戶主人必須供應餐點、水酒等來款待這些幫忙的親友。一般來說,農忙時節多日食五餐,除三餐外,中間還穿插兩次點心,此外還必須供應茶水或菸酒。煮食與運送食物的工作都是由田主家的婦孺來擔任。由於農忙時的工作粗重,膳食必須豐盛才行。
 

◆《早期人力插秧方式》
插秧時,農民先將種在「種田」的秧苗移至桶內,然後以人力進行插秧,為避免秧苗插歪,農民會先在田的兩端拉繩子作為縱對準線,每組人再拿一根竹子作為橫對準,以此基準彎腰倒退插秧,一人約插五行。從上面的敘述來看,人工插秧不僅十分辛苦,且極需人力。

 

◆《留二年》

有些田地在一期作〔四月早〕收割完後,亦有農民利用稻樁的再生芽直接培植二期稻作,俗稱「留二年」〔宿根栽培〕,這種做法可省去整地、育苗〔或購苗〕及插秧的花費。

 

捲成一綑的秧苗 插秧機插秧

 

◆《插秧也機械化》

插秧機出現後,插秧變得省力、省工多了,較大型的插秧機一次可佈十行的秧苗,一塊田不用多少時間就可完成,也因此上述的傳統換工互助插秧的情況就逐漸消失。此外,如同耕耘機一樣,插秧機也非每戶人家都要自備一台,沒有耕耘機的農家只要花錢雇人代為插秧即可。
為了
配合插秧機械化,秧苗無論是自育或購自育苗中心,都是統一規格的片狀,農民只要一片一片放置於插秧機上,就可進行。不過因為插秧要求直線,稻田的四個角落因為插秧機迴轉關係,無法機械插秧,這些 角落還是需要靠人工進行插秧。

 

進行補植 排列整齊的稻田

 

 

版權所有 © 台南縣新嘉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