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左目錄關閉左目錄網站地圖製作團隊

 
 

 

  後壁米鄉人文歷史 / 自然地理 / 稻作變遷 / 稻作流程 / 自創品牌 / 專訪崑濱伯

 

稻作流程-育苗

| 前言 | 整地放水 | 育苗 | 插秧 | 田間管理 | 收割乾燥 | 稻草綠肥 | 今與昔

 

◆《早期另闢種田育苗》

在早期,農民會在整地後的農地上分出一塊地,作為培育苗種的地方,這塊地稱作「種田」或秧田,等到秧苗長大後,再將苗種移植至「本田」。根據村子裡老一輩農夫的說法,移植過程會因品種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來米種的秧苗要長到一台尺方可移植,此時農民是以拔的方式將秧苗連根拔起〔拔秧〕,用稻草綁成一捆一捆,洗淨苗根,再用鐮刀切尾〔切除秧苗頂端〕,其後即可擔至本田插秧;而若培育的秧苗為蓬萊種,則在秧苗長至約四、五寸時,以鏟的方式將秧苗連土鏟起〔鏟秧〕,裝桶後就直接擔至本田插秧。

 

◆《現在秧苗多自育苗中心購得》

1970年代後政府開始引進機械插秧及倡設育苗中心〔秧場〕上述自育苗種的方式就逐漸消失,目前農民插秧的秧苗多自育苗中心購買,已甚少自行育苗了。基本上,育苗中心會根據當地農民種植的稻種來培育秧苗,此外秧苗也都培育於統一規格的育苗箱上,以利插秧機的施作。

 

秧場的秧苗 農民在路上自育秧苗

 

◆《自育秧苗的農人越來越少》

雖然從育苗中心購買秧苗十分方便,但畢竟要花錢,因此早期有很多農夫會購買育苗配件來自行或幫村人育苗,因為育苗配件可以重複使用,因此划得來。通常自育秧苗需先將稻種進行浸水與藥劑消毒二至三天,然後將稻種撈起來後靜置,一、二天後稻種即會發芽,隨後即置稻種於育苗箱內並覆以混合化學肥料的土壤育苗,在疊堆二夜一日後,即可置於陽光下綠化成長,此時每天都要澆水,若天氣太熱,則可在其上置紗網其下鋪稻草隔熱。一般整個育苗時間約為十五日上下,視天候與植稻期的不同而有所增減。
目前這種自育苗種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少了。

 

 

版權所有 © 台南縣新嘉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