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左目錄關閉左目錄網站地圖製作團隊

 
 

 

  後壁米鄉人文歷史 / 自然地理 / 稻作變遷 / 稻作流程 / 自創品牌 / 專訪崑濱伯

 

稻作流程-整地放水

| 前言 | 整地放水 | 育苗 | 插秧 | 田間管理 | 收割乾燥 | 稻草綠肥 | 今與昔

 

◆《進行二次整地》

秧苗在插秧前,農地需進行本田整地的工作,台語稱為「ㄆㄚˋ田」或「ㄆㄤ田」。整地的目的是要將田裡的泥土翻鬆,讓接下來播種的秧苗容易成長。一般來說,放水〔引水〕前約半個月前會進行第一次整地,除翻碎土壤外,也讓前次收割留在土裡的稻桿或休耕灑撥的綠肥攪入土裡成為有機肥,若覺得土壤肥份不太夠,可於此時順便施加硫酸銨、石灰等肥料。

 

進行整地 整地後的田地


等到灌溉水引入,田面滿水後,就要進行第二次整地,這次和水整地可讓田地更為柔軟細密,不再有土塊。而為避免土壤再度硬化,通常第二次整地後的隔天就會進行插秧,也因此耕耘機在進行最後一趟攪土時,會在機器後方加置蓋筒以抹平田地,以利接下來插秧動作,這時也會灑些農藥以除金寶螺。

 

引水後整地 黃牛剛耘完田,腳滿是泥巴

 

◆《耕耘機取代牛隻》
早期農耕尚未機械化前,整地是十分粗重的工作,農民除了以牛拖拉牛犁、犁耙、碌碡等來犁田外,還要用鋤頭做田角〔田埂〕。農業機械化後,耕耘機取代了牛和牛犁、犁耙、碌碡,整地變得輕鬆多了。現在,耕耘機變得更大,彷彿是工程車,坐在耕耘機上面,雙腳不用踩在田裡就可完成犁田的工作。不過大型耕耘機造價貴,一般來說一個村子裡就只有幾戶擁有,沒有耕耘機的農家就需花錢請有耕耘機的農人來代為整地,整地工作也走向分工了。

 

◆《嘉南大圳流放灌溉水》
在嘉南平原,整地工作必須配合大圳放水來進行,水利會工作站會事先分水單告知農民施放灌溉水的日期與時間,農民則在各自分配的時間內引水入自己的農田。一般施放的順序是依農田所在的大圳位置來安排,位在圳頭〔水頭〕的農地可先得水、圳尾〔水尾〕的農地則是最後灌溉,因此若水源不足,圳尾常會分不到水。此外,施放灌溉水是連續性的,因此會有農地分配到白日,也會有農地到三更半夜才能引水。由於每區的灌溉時間不一致,因此每塊農地的插秧時間也不盡相同。
通常施放灌溉水會分成好幾區,管理人在打開水閘放水進入灌溉區後,該區農民即在規定時間內於自家農地旁的小幾水路做擋土堤引水入田,時間一過,就必須拿掉擋土堤,放水給下一家農民,一旦該區灌溉時間一過,管理人就打開下一區的水閘,讓水流入下一個灌溉區。
由於早期水源較不足,農民對大圳施放灌溉水十分重視,而因引水而起紛爭或偷水是常有的情事。曾文水庫建立後,灌溉水源充足許多,加上抽水馬達普及,農民對配水也就不再那麼重視。此外,現在分配灌溉水的工作已經改為工作站雇請掌水工統一來負責調節水路事宜,引水入田也分工了。

 

 

版權所有 © 台南縣新嘉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