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來源

油氣的形成
大約46億年前,地球在宇宙間生成,2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簡單的單細胞生命體,從此地球上就有了生物的寄存。

推算在數億年前,大量的浮游生物及動植物死亡之後他們的殘骸,堆積在海底下逐漸形成沈積物,由於沈積物的重量,使這地區因而持續下陷,形成了沈積盆地。這些埋藏在沈積盆地內的動植物殘骸,在缺氧環境下經細菌作用將碳水化合物中的氧逐漸消耗掉,再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溫度與壓力也相對提高,經過數百萬年後,有機物逐漸受熱裂解出油氣,但並不是每一個沈積盆地都可以產生油氣,要看生油岩層所含油母質的種類及其成熟度而定。由於當初沈積環境的不同,則有形成氣態的天然氣、液態的石油與固態的煤炭差異。一般而言,可以生油的岩層稱為生油層如頁岩、泥岩。



油氣的移棲

當油氣形成後,因生油岩層,通常無適當的孔隙可儲積油氣,它必須儲存在多孔隙,且這些孔隙必需互相連通的岩層裡,如砂岩、石灰岩等。

油氣從生油層第一次移棲到儲油層靠的是毛細管作用。再因油、氣、水比重之不同而產生的浮力及壓力梯度作用,作第二次移棲。整個移棲的路途中,如遇到適當的地質封閉構造,則油氣將大量的聚集在此封閉構造內,而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油氣田。

儲油氣構造

沈積盆地形成後,長期受無數次的地殼運動,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地質構造,一個良好的儲存油氣的封閉構造,除應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及滲透率的儲油層外,此儲油層的上方必須有緻密不透油、氣、水的岩層,如頁岩、泥岩等,這就是所謂的蓋層,其作用為封蓋住進來的油氣,不讓油氣向上逃逸。

一般常見的儲油氣封閉構造依其型態可分為構造封閉如背斜、斷層等,及地層封閉,聯合封閉。

目前大多數的油氣田都在構造封閉內發現,因其最易發現,未來探勘的目標將指向地層封閉及聯合封閉的目標努力。



油氣的探勘

大部份的油氣都蘊藏在較深的儲油氣構造裡,因此找尋這些構造需要較精密的測勘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地質調查、地球物理測勘及地球化學測勘等方法。

地質調查是由地質人員到山地去尋找地層露頭,詳查地層層次及地質構造,並採取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和化石標本作室內研究,最後根據調查所得資料,繪製地面地質圖及地下構造圖,供研判有無儲積油氣的構造。

地球物理測勘是應用物理學的原理和方法,測定岩石的物理性質變化,一般分為重力測勘及震波測勘。目前最常用也較精確的一種方法是:震波測勘─利用地下各種岩層具有不同之彈性與密度,震波傳導的速度因而有快慢之別,且能產生反射現象,由其震波傳遞回來的時間可推算岩層之深度及厚度,從而測繪出各地層的地下地質構造。

地球化學測勘是藉生油岩評估及生油岩與油氣對比,推測生油的沈積層位及油氣移棲之途徑,以確定最有利的鑽探地點。



油氣鑽井及生產

當測勘人員找到可能儲積油氣構造後即需在構造的高區勘定井位,並進行鑽井工作。鑽進時是以鑽頭接管串,以旋轉的方式鑽碎岩層,並利用泥漿循環,將鑽屑帶出地面,在鑽到相當深度時就需下套管保護井壁,並用水泥將套管外壁與地層密封以防油氣洩漏。當鑽達目標層後,則立刻進行各種測試。如果經過測試證實具有採收價值時,則分別於地下或地表安裝採收及處理設備,將原來埋藏在地下之油氣導引至地面,然後經由管線輸送至汽油廠或直接銷售到市場。



油氣處理及用途

剛開採出來的油氣,因為含有多種成份,不能馬上使用,需經過處理產生多種不同用途的產品,如分餾成天然氣、液化氣、汽油、柴油、重油等。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石油裂解科技的突破,從此成分複雜的石油可以透過高深的技術,衍生出千百種用途的石化原料。石化產品常以各種不同的面貌呈現在人們生活四週,但很多人常常不知道那竟是從石油變化而來的。

請注意!石油不是『油』!

「石油」的英文名稱為 Petroleum,是由 Petra Oleum 所得,原義為 Rock Oil,是岩油之意。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敘述「石油是烴類的複雜混合物,以液態、氣態、固態的形式存在於地球。」只是一般多呈液體狀,因此,我們通常將這未加提煉前的液態石油,泛稱為「原油」 (Crude Oil)。

原油組成的物質並不固定,各地出產的原油成份差異頗大,因此,其顏色、重量也不相同,從白色、棕色、綠色、黃色,以至於深黑色皆有,比重則由○•八到一•○。

不過原油主要由碳 (八三~八七%)、氫 (一~一四%) 所組成,其他尚有少量的氮(○•一~二%)、氧 (○•○五~一•五%)、硫(○•○五~八%),以及金屬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