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童謠

  種類 作曲形式
作曲形式
 

客家童謠的句法:客家童謠的句子以三言、五言、七言為生。

三言句簡短且能表達完整的意思:「嘴嘟嘟,賣豆腐,嘴扁扁,賣牛眼,嘴圓圓,賣湯圓,嘴長長,賣豬腸。」

五言句雖然常出現,但大都摻雜一些三言或七言的句子。

七言句反而是童謠中較多的一種:「四四方方一張檯,年年讀書捱亦來,汝讀三年毋識字,捱讀三年進秀才。」

最普遍的是混合句式的童謠,一首三言句開頭的童謠,中間或結尾,往往夾雜五言及七言的句子。這種混合式的童謠,與兒童的性格有關,活潑的心靈、耐不住呆板、枯燥,兒童們喜歡按照自己的節拍,愛怎麼唸,就怎麼唸。

客家童謠的押韻:客家童謠的偏造者,無論兒童或成人,多數都是隨興脫口而出的,所以童謠本身並沒有像詩句的押韻,這麼多規定。歌曲只求韻腳諧和、動聽......可以用「單純」來形容客家童謠。

 

一、每句押韻─一首童謠中,每句的尾字都押相同的韻。

如:「火焰蟲,唧唧螢,楊梅樹下吊燈籠。」(每句尾都押"ㄥ"韻)

二、隔句押韻─隔一句或兩句才押同一韻;客家童謠中,採取這種押韻方式的居多,曲中,擁有活潑脫俗的句子,且不失韻味,真是一舉兩得呀!

如:「十月朝,牛放驫,狐狸吊頸死,老虎跌斷腰。」

三、轉韻─有些童謠前後的韻腳不同,甚至每隔幾句就轉換成另一個韻,這種轉韻的童謠,韻腳的束縛就更少了,內容也常有多采多姿的變化。

如:「先生教捱人之初,捱教先生打山豬,山豬驫過河,跌到先生背駝駝。」

(前兩句是"ㄨ"韻,後兩句的"河"和"駝"在客語中屬於同韻)

比較表

臺灣客家童謠(唸) 臺灣客家童謠(唱)
產生

(1)遊戲用:由孩童自己本身的創作,主要是能配合遊戲的進行,例如『點指濃紐』。
(2)學語用:有些由長輩們所創作與設計,例如『鴨嘛打孔蹺』。
(3)期盼與抒情:孩童就其週遭相關環境的影響,而其思想的口語化,例如『阿啾箭』。

 

受到客語流失嚴重的一種刺激,而多位有心人士,以其相關專長,來創作出適合孩童唱的歌曲。
發展 (1)客家地區皆有客家童謠,唯在1970年代(電視普及)之後,客家童謠漸次量減。
(2)1970年代之後,都由國語的童謠取代。
(3)1990年代,母語教學之後,客家童謠又漸漸出現。

 

時間多在1988年之後(客家人還我母語大遊行),少部份在1988年之前(如大憨牯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