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舊稱阿公店,因水運可由阿公店溪的出口把貨物運送到岡山交易;陸運因岡山位於臺南府城到鳳山縣城(今左營)的南北向官道大路必經之地,旅客往來絡繹不絕。因往來旅客眾多,傳說中有一個老翁在路邊築了一間茅屋,擺了一個攤位賣雜物,並且供路過的人休息,還免費奉送茶水,這個老翁去世後,大家都懷念他的好心與善行,所以就把這個村落叫做「阿公店」
而且岡山東邊有燕巢、田寮兩鄉,北與阿蓮接壤,東北角和大、小崗山兩山接連,加上居民與旅客往來人數眾多,且早期先民有養羊之習性,故而早期岡山附近鄉鎮買賣的羊隻,因地利交通之便,當然是以岡山為其集散地。
根據深入研究岡山羊肉文化的南方文史工作者鄭水萍指出:岡山羊肉依料理方式可歸納為四種時期與型態:
oldmarket

  1. 第一種岡山羊肉店型態:為「新」字號羊肉店,是日治時期最早型態。由後紅部落的余家班余壯創辦。余壯與林錦、林水來三人合夥創辦,原本沒有字號,僅為一小羊肉攤。在舊市場開基。以日式料理白片肉、米粉湯、中式大鍋煮為主。是溫體羊肉。土羊取自內門、田寮黑山羊。戰後取名大新。新字號的羊肉店有:大新羊肉店、一新羊肉店、順新羊肉店、尚新羊肉店。
  2. 第二種岡山羊肉店型態:為德昌羊肉店羊肉桑與舊市羊肉蔡天慶。創業於岡山舊市場內,擺攤起家。形成以夥計、姻親為主為源流的許家班、「源」字號的羊肉店。德昌經九遷,下傳第二代其子許德文、及第二代夥計出師的「羊肉源」吳忠源,即源山、源坐羊肉店,與及成泰羊肉店陳啟賢。吳忠源又培養第三代夥計出師,形成羊肉寬在台南新營開業、羊肉欽等在台南、岡山開業。形成以觀光客為主大型賣場型態。第二代蔡清海指是以湯類、米粉起家,後來發展熱炒沙茶羊肉及其他熱炒。
  3. 第三種岡山羊肉店型態:為戰後近二十年自行創業,或由羊肉商及其他飲食業轉型的。如岡山中正堂附近的忠仁羊肉店、明德羊肉、崑成羊肉店、陶芳羊肉店等。岡山路上市場口的兩家排骨飯、肉粽大王轉型的三奇羊肉店」。
  4. 第四種岡山羊肉店型態:戰後近十年自行創業,近年新型態的羊肉店,引進涮涮羊肉、羊肉爐等作法型態。如,阿鴻羊肉活海產、長城羊肉店、岡山羊肉火鍋店等。
〔資料來源: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2004-04-15╱民眾日報〕

1986年岡山鎮誌記載鎮民 劉明德先生製作豆瓣醬,為岡山三寶之一。

劉明德先生於民國37年隨軍隊撤退來台,就像大多數的外省移民一樣,依上級的規定,分配到了岡山協和村(眷村之一)的一隅作為棲身之地,而後因故不能再從事軍職,於是想起夫人在家鄉習得做豆瓣醬的手藝,便以身上僅存的數十元開始沿街叫賣的小生意。

期初是以純手工切辣椒及粽葉包裹做好的辣豆瓣醬沿著眷村兜售,由於所製成的豆瓣醬真材實料及大家對於家鄉的東西特別懷念,於是名氣慢慢在眷村中就 傳了開來。再加上岡山是空軍的基地,南來北往在此受訓的學員眾多,都聽說此地有道地的家鄉味,紛紛來購買帶回家當伴手禮,又將豆瓣醬帶到了全省各地。日後,在員工自行創業,及其他同業投入生產下,造就岡山辣豆瓣醬名特產的盛況 。

而豆瓣醬還有一有別於四川辣豆瓣的另一口味較甜的品牌位於岡山老街上之開元街的梁記豆瓣醬,從第三代開始改名為梁記,第一代以雜貨店方式營業,所販賣的是以日式醬菜類為主,其他在附加販售一些雜貨,成為一家雜貨店,日式醬菜均甜口味,在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日軍徹回日本,大陸居民遷移來台,才慢慢將日式口味的醬菜改變為外省人較習慣的鹹辣醬和豆醬....等食品,而其製造的甜味豆瓣醬與岡山羊肉最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