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起源:
中國社會的市場,一開始為了公平性及管理,而採用 「方型規畫」及「定時出現」型態,隨著改朝換代,經濟需求逐漸大過政治 、社會的需求,出現了「沿街」的商業消費型態。這樣的商業型態傳入台灣後,則以夜間生活型消費與休憩為訴求,並以
每晚皆開市的型態出現,延至今日亦保有消費結合休閒的傳統。
台灣早期的市集大都是因廟會或地緣之便等因素而漸漸形成一個市集。最早在舊市中心,如台北大稻埕出現,開始是由小吃攤的聚集逐漸形成夜市。因此夜市開始在台灣形成時,便以每晚皆開市的型態出現。現今在 郊區及鄉下地區盛行的流動夜市,則是1970 年代後期交通發達後才盛行的現象。
台灣的夜市其實有其獨特的發展歷史背景,它是在1960年代時,台灣勞力密集、小型資本為主的製造業興起後開始快速成長的,70 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機所造成的訂單退貨更促使夜市成為切貨及低價品的銷售中心,今天夜市除了依舊是瑕疵品銷售的管道外,更是島內無數以國內市場為主之小型製造廠所賴以維生之銷售網絡。今日更是寓休閒於消費,夜市的商品項目也由單純的日常用品增加為飲食遊樂、藥品等各式各樣的攤位,夜市成為台灣民眾生活中的「
小型嘉年華會」,除了純粹買賣的商業功能,更進供了民眾一項休閒的方式。
◎資料來源:
夜市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