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二年夏天,為台灣的冰品市場寫下歷史性的一頁。 那一年,外國冰品強勢進攻,以光鮮亮麗的店面、多樣新奇美味的口味,站上酷熱街頭,吸引著台灣的消費者。這樣猛烈的強襲,震撼了台灣原本的冰品市場生態,也引發了一場維新運動。 多家本土冰淇淋業者,如福樂、小美等,皆開始引進專業化的經營模式,也開始運用各種促銷策略,有的增加了許多的附屬產品,有的利用廣告強力放送,有的則藉由抽獎或贈品等促銷略,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與洋冰對抗。 那雪王呢?在這多家本土冰淇淋業者火燒屁股之際,雪王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呢? 這時雪王彷彿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面貌。 土洋大戰-外國冰品來襲
雪王所做的因應  酒,在當時是相當昂貴的奢侈品,且酒冰淇淋之所以難做,在於酒的凝固點較低,容易化掉。當時,老闆應一個顧客要求,才開始研發酒冰,在經年累月的努力、調整下,終於完成了最好的版本,也深得顧客的心,完成了當時無人能做到的創舉,也成功創造噱頭。

+

=

?

 而鹹冰淇淋,因為缺少決定冰淇淋硬度的「糖」,所以在當時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老闆憑著對老顧客的關心,希望做出讓糖尿病患者也能吃的冰,因此努力鑽研,一樣在多年的研發下,成功做出雪王第一種鹹口--肉鬆冰淇淋,新奇的點子也在當時掀起熱潮。 在創新的層面上,雪王彷如百變女郎,在土洋熱鬥中,異軍突起。 但從另一個角度,雪王也像是一個純樸的村姑。 縱使洋冰強力來襲,雪王仍固守品質,堅持天然與手工製作,不因外力因素而亂了陣腳、壞了本質,繼續一步一腳印,用對冰淇淋的熱情與堅持,在冰品市場屹立不搖,繼續發光發熱。
 西門町,在日治時代,由日本人仿東京淺草建設,讓他從原本的荒蕪之地蛻變成日治時期最繁盛、流行的休閒商業區。一直到1980年代初期,西門町一直是台北流行文化的代名詞,充滿各種的娛樂、休閒設施,也是許多大公司的匯聚之地,使得西門町到達顛峰時期,仿若台北市中的一顆明珠。 但1985年開始,台北市逐漸往東發展,東區逐漸取代西門町,人潮與大型企業也逐漸移往東區,使得西門町逐漸式微,甚至跌到最低點。 而隨著捷運板南線的興建與復古風潮的興起,西門町的地理位置與歷史風華,使得西門町商圈再次復甦,和原本的形象不同的是,西門町轉而成了青少年次文化的代表之地,也成了外國觀光客的必訪之地,使得西門町再次崛起,散發與原本截然不同的氣息。

 

西門町的興衰
那麼,位於西門町的雪王,見證了西門町的歷史跌宕,又是如何撐過來的呢? 三代老闆高慶豐說:「還是照著做,就像老人家講的:『照起工作(台語)』。」也許就是這樣按部就班、逆來順受的草根性,在西門町跌到谷底時,雪王不隨之頹喪,仍一如往常,認真、扎實地做著冰淇淋,真誠、熱情的用微笑招待著每個上門的顧客,相信這樣的信念,正是雪王一路走來的力量。
新的競爭對手-超商霜淇淋崛起
 近幾年,各家便利超商陸續推出各式口味的霜淇淋,為台灣冰品市場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霜淇淋本來就是冰品之中最深受喜愛的一種,再加上便宜的價格與折扣,吸引了許多消費者來到便利超商吃冰,但這樣也逐漸侵蝕著冰品市場的客群,讓許多冰淇淋業者受到嚴重衝擊,如知名品牌31冰淇淋,正是因為超商霜淇淋的旋風,而在台灣市場上消失。 面對這樣的新勢力,沒想到雪王竟採取比較正面的看法。 三代老闆高慶豐認為,這個旋風讓很多原本不吃冰的人,開始會去吃冰。從霜淇淋開始吃,有些人吃完後會想要吃得更深入,可能就會開始找像他們這樣的冰淇淋專賣店,也就是說讓潛在的客戶群變多了;而且就想腳踏車、摩托車和汽車,霜淇淋和冰淇淋本身性質就不相同,所以我不把它視為負面的影響,反而是正面的。 這樣把危機視為轉機的價值觀,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在眾多冰淇淋業者為超商霜淇淋熱潮所苦之時,雪王則不然,用較為樂觀、正向的心態去面對這樣的市場變化,仿若一句名言:當你面對太陽時,黑影總是落在你的背後,這樣的價值也使得雪王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