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小看著爸爸辛苦種牛蒡長大。每到牛蒡採收的季節,爸爸拿著鋤頭挖土,採收牛蒡的身影是陳建行先生最寶貴的回憶。」「牛蒡田中,一片片1公尺高、大如傘蓋的葉子深處,就是小時候玩躲貓貓的基地;現在高高的牛蒡葉間裡,穿梭的是自己忙碌農務工作的身影。」
今日自己揮汗耕種的背影是孩子生命中,為人處事的身教,是孩子一輩子的富足資產。
我一開始就知道目標是什麼 : 我在台北準備,就是要"歸來"從事農業、發展牛蒡。 我花了十年準備,我準備
好了才回來的。 ~陳建行先生 2015.01.07
戀戀鄉土情:牛蒡養大的孩子們運籌帷幄
當時(民國85年)蔣議員組織社區發展協會時,年輕人出走了,歸來剩下一些年紀大的長輩,許多農地只
能休耕廢耕、一大片變成檳榔園。考量將來老人照護也會造成社會負擔問題。蔣議員成立產業發展小組後,
考量如果產業能賺錢,年輕人有工作機會後,就會願意回到歸來。從當時開始發想,認為需要引進產業相關
人才一起努力,陳建行先生才受延攬進來。
陳建行先生表示:當時我們對於歸來牛蒡未來發展就形成了共識。我要從事牛蒡產業的企圖心與方向是
非常清楚的。只是考量當時自己對於產業的熟悉度與規劃是否已經成熟了,不敢貿然進入。
隱隱不捨之情:牛蒡養大的企業經理親自領航前進
陳建行先生表示:一開始是規劃歸來農民的出路,前面的89年-92年,當我們實際上進行計畫時,都在幫
助農民規劃出路(進行SWOT分析,發現產業問題、做產業規劃)。當時並沒有實際上參與。但是經過前面兩、
三年的規劃後,發現一直停滯不前。當時陳建行發現無法進展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人可以實際參與執行。
當產業要做突破時,一定要有改變的嘗試。因為要改變現狀,這時候就必須要做投資,涉及到資金投入
的問題。但是一般農民的農事所得對於生活支出、家用支出而言是不夠的。在收入有限的情形下,在投資上
就形成困難。陳建行在接觸歸來的農民後,對於農民現況的困境有所了解,因為理解,感同身受,心理產生
不捨,心中憐憫著想著要如何幫助農民。
切切真情投入:「公親變事主」、領頭羊帶頭動手做
大家花這麼多精神、規劃那麼久的事情不忍心就讓它停留在原地。民國92年,陳建行先生開始籌組成立
屏東市蔬菜產銷第十三班,當時就是將它定位為牛蒡生產的產銷班。
陳建行先生表示一開始,擔任產業發展小組的顧問,是將牛蒡當做自己要發展的志業。漸漸投入資金後
,牛蒡就成為副業。因為投入太多資金,牛蒡也成為了自己的主業,必須持續永續的經營下去(陳建行先生自
己打趣的說)。
深深「大力蔘情」(情定一生)- 從鄉土情、生不捨之情、動真情投入、到深情定一生
陳建行先生回憶起這段歷程表示:一開始自己會參與,是基於對歸來家鄉的「情感」。慢慢接觸農民後
對於農民現況的困境,心理產生不捨。心中從「熱情」(不捨之情)到務實面的協助與規劃就有參與。參與
之後,發現農民許多瓶頸有待解決後,就自己規劃並有資金的投入。這時牛蒡已經成為自己的副業。當面臨
市場的需求並作出因應改變,一直擴增自己本身的規模符合市場的需求後,我投入的資金也就越來越多。也
就是這樣的演變,就必須將它變成自己的主業了。
當時我還在台灣農林時,民國97年11月已經成立了大力蔘公司。那時候遞出辭呈後,花了四、五個月完
成農林的研發、生技、生產、品管的工作交接後,當我98年回到歸來的時候,牛蒡產業的發展雛形都已經具
備。所以回到歸來之後,陸陸續續開發牛蒡相關的產品,我們也就開始走通路了。
|
|
|
歸來好蒡隊認真採訪 |
陳建行先生幽默風趣 |
陳建行先生深入淺出的回答 |
資料來源: 1整理自歸來國小歸來好蒡隊專訪陳建行先生 2016.01.07 於大力蔘牛蒡實驗室的記錄。
2非凡新聞台灣真善美單元-大力蔘牛蒡報導。
資料來源:歸來好蒡隊自行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