莿仔埤圳
在二水鄉水利建設上,二水鄉人很清楚堤防內有灌溉「業主田」的八堡一圳和二圳,而堤防外則有灌溉「溪底田」的莿仔埤圳,又被當地人稱之為斷頭溪。
二水鄉毗鄰濁水溪,自從北岸築堤截斷東螺溪,導濁水溪南移後,鄰近二水鄉的濁水溪河床便形成一大片浮覆地,這便是由濁水溪沖積而成的溪州鄉大片良田。這些不起眼如荒埔的野地經農民一鋤一箕的開耕和濁水溪荊仔埤圳水不斷地灌溉和滋潤下,全部由瘠地變良田,對彰化縣發展貢獻非常之大。根據水利記載,荊仔埤圳起始於乾隆年間,是鹿港人陳四芳先生出資開鑿,水源取自濁水溪,灌溉南彰化平原今溪州、北斗、埤頭、田尾、竹塘、二林、大城等鄉鎮,渠道長三九八公里(包括幹線三十九公里,分支線二一一公里,分線一四八公里),是當時東螺西堡最大埤圳。
日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八堡圳在鼻仔頭(今頂厝仔檨仔寮)設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的同時增設排沙水閘,專門排放泥沙。後來荊仔埤圳利用排沙水門與八堡圳同一水源取水。民國三十八年(西元1949年),荊仔埤圳幹線在濁水溪下水埔堤防下設進水閘。民國八十二年(西元1993年)政府未改進濁水溪南北兩岸灌溉營運效能,於濁水溪集集林尾峽谷隘口設攔河堰,民國九十一年(西元2002年)完工通水後,荊仔埤圳取水改由攔河堰濁水溪北岸共同引水聯絡渠道,直接取水,改道後的新八堡圳進水口也只設八堡圳及荊仔埤圳聯絡渠道,二水鄉原有河川地賴以灌溉的荊仔埤圳變成斷頭圳,成為歷史。濁水溪北岸飲水聯絡渠道是由集集攔河堰北端取水口沿引水聯絡渠道,連接南投縣同源圳、彰化縣八堡圳、荊仔埤圳、永基二、三圳、深耕二、三圳,總長五十一公里。集集攔河堰和引水聯絡渠道的興建完成,對整個濁水溪北岸下游灌溉發揮更大、更加調配利用。
可惜是施工單位認為溪埔地是公地,老百姓耕耘出來的「溪底田」沒有用水權,也沒有規劃在內,農民擔心一千多甲靠荊埤圳灌溉的「溪底田」,被攔河堰「斷水」,荊仔埤圳不再有豐富的水源甚至斷水後,將變成一片「旱地」,面對這個改變,應思考補救辦法,否則對農業發展將發生很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