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養魚人家

黃國良先生的家位於臺南市北門區,這裡是靠海的鹽分地帶,耕作不易,因此早期人們多以出海捕魚、淺海養殖,或者曬鹽(現今已消失)為業。由於臺南沿海因氣候(不會太冷)及潟湖地形(風平浪靜)緣故,很適合淺海養殖,因此臺南地區的養殖業發展很早,甚至可以追至荷蘭人佔領臺灣時期(約400年前),其中又以鹹水魚塭虱目魚及淺海牡蠣最多。黃國良家裡從爺爺開始就以養殖虱目魚為業,共有三個養殖池,約1.7甲的面積,歷經父親黃碧田,以至於現在黃國良回鄉繼承事業,算一算也有 60多年了。

淺海養殖牡蠣 魚塭養殖虱目魚 曬鹽產業已經消失,轉型為觀光用途

 
     
 

曾逃離家鄉終究又回到故鄉
早期虱目魚魚苗無法人工孵育,必須靠補撈或仰賴進口,因此虱目魚在以前是屬於高單價的魚類。不過雖然虱目魚價格好,但並不保證養虱目魚就能年年賺大錢,有時氣候太低,或者魚池受病菌感染,都有可能造成整池魚全部暴斃,此時不但一整年心血白費,甚至還可能負債累累。

從小看著爺爺和父母終年辛勤工作,收入卻僅能糊口,讓黃國良感覺繼承家裡的養殖業是沒有未來的,他不想一直窩在這個偏遠的漁村,因此國中畢業後就離開家鄉外出求學,之後就一直在外地工作。努力的結果,黃國良最終當上了大陸LED產業高階經理人,年薪高達新臺幣千萬元。但這樣的成就卻是用健康和時間去換來的,長期的勞累讓他得了肝硬化及肝腫瘤,在幾經思索下,毅然決然放棄了大陸LED高階經理人職位,回到臺灣,在臺北開了一間餐廳。後來有一次返鄉,突然看見要去養魚的父親竟然扛不動整袋飼料,這時黃國良才發覺原來父親已經年邁,如果自己不回來幫忙家業,那父親辛苦維持的漁塭將會消失。

於是黃國良結束了餐廳生意,於2010年回到北門老家,與父親黃碧田一起從事他當初不願繼承的虱目魚養殖行業。不過這次他不再認定養殖虱目魚是沒有未來的行業,秉持著經理人的專業,黃國良開始以他的品質要求及行銷手法來經營這個行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