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香生態圖鑑 > 兩棲爬蟲圖鑑

稻香生態休閒農場

心之所向.就在稻香

稻香生態圖鑑

 
 

【攀木蜥蝪】


  所謂的「肚丁」在分類上正式的名稱叫做「攀木蜥蜴」。這群動物正式的分類工作一直都不太好做,身上全是不規則的細碎鱗片,很難數算出每一排到底應該要有「幾片」。也因為這樣,台灣有些攀木蜥蜴的分類被誤認了好幾十年,也有些新物種是在最近十幾年間才被發現的。


  現在為人們所明確認可的物種總共有5種,其中分布在低海拔地區的是黃口攀蜥和斯文豪氏攀蜥,而分部在中海拔山林地帶的則有短肢攀蜥、牧氏攀蜥和呂氏攀蜥等3種。知本地區常見的攀木蜥蜴是斯文豪氏攀蜥。牠是台灣分布最廣,數量最多,也是體型最大的攀木蜥蜴。跟所有的攀木蜥蜴一樣,公的斯文豪氏攀蜥也是個火爆脾氣。


  俗語說:「一山不容二虎」。改成蜥蜴的話,就成了「一樹不容二蜥」。在繁殖季節中,雄蜥會利用身體側邊的黃色班條與喉部的黑白相間的斑紋進行展示,並做出大家熟悉的「伏地挺身」招牌動作。一邊展現自己鮮豔的體色,一邊利用膨脹自己的喉部,豎起後頸的鬣鱗,好讓自己看起來比對手更大一些。這時候,如果不識相的對手還不願意讓步,那麼一場恐嚇撕咬的追逐戰就在所難免了。雌蜥不會介入雄性的戰爭,通常只是靜悄悄的躲在樹叢比較不顯眼的角落。打贏的公蜥蜴不但可以獲得領地、食物,最後也會獲得美人的芳心。而打輸的蜥蜴只好摸摸鼻子走人,再去別的地方攻城掠地。


  斯文豪氏攀蜥的數量至今仍相當穩定,在全島的平地一直到低海拔地區,包括校園、公園、農田、綠地、森林,幾乎只要有幾棵大樹,加上幾個灌叢,就可以發現牠的蹤跡。然而,牠們住在中海拔的親戚,尤其是牧氏攀蜥和呂氏攀蜥,極為零星地分布在侷限的區域之內,幾乎可算是台灣最美麗,同時卻也是最瀕危的兩種爬行動物。同樣是台灣特有的攀木蜥蜴,為什麼生息的狀況會差那麼多?顯然,我們眼中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東西,還是有不少耐人尋味的地方,值得人們加以研究保護。


作者:張佩琳


參考資料: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RA/RA_2_1_1.aspx?Story_ID=0700001009

https://www.facebook.com/taohsiangfarm?fref=ts


【黑框蟾蜍】


  是蟾蜍科下的一種,廣泛棲息於農林、低地,城鎮內的校園、溝渠等地方。每到繁殖季節就會成群出沒於溪澗或具水源的地方,雄性發出鳴亮的「咯咯咯咯⋯⋯」的求偶叫聲,並互相擁抱,一時蔚為奇觀。由於牠較其他蟾蜍更接近人類居住地,而且數目相當多,因此俗語中的癩蛤蟆多指黑眶蟾蜍(在台灣也有指盤古蟾蜍)。


  黑眶蟾蜍最大的外觀特徵就是自吻部開始有黑色骨質脊棱,一直沿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瞼並直達鼓膜上方,形成一個黑色的眼眶,故命名。體型中等至大型,顯現明顯的兩性異形,雄性平均體長50至60mm、雌性則可達90mm或以上。有多樣不同的體色,背部多為黃棕色或灰黑色等,上面佈滿黑褐色的雜色花斑,腹部則為乳黃色,皮膚粗糙。吻端鈍圓,頭略寬,上下頷附近均有黑色線,單咽下內藏聲囊。眼後有香腸狀的耳後腺,鼓膜顯著,除頭部外全身均佈滿大小不一的疣粒或小瘤,疣粒及小瘤均有黑色角質刺。在受驚嚇時除耳後腺會分泌出白色毒液外,全身疣粒亦會分泌出毒液以自衛。前肢較細長,後肢則較粗短,均呈圓形,無蹼而僅有半蹼,指尖亦呈黑色。


  黑眶蟾蜍的適應性強,能在不同環境下生存。主要棲身於闊葉林、河邊草叢及農林等地,亦會出沒在人類活動的地區,如庭院及溝渠等。


作者:梁廷瑜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7%9C%B6%E8%9F%BE%E8%9C%8D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19709524729217&set=a.519707904729379.124195.517908001576036&type=1&theater

兩棲爬蟲圖鑑

農場的常客-攀木蜥蜴
圓滾滾的蟾蜍

生態圖鑑

香草圖鑑sheng_tai_tu_jian.html
兩棲圖鑑
草本圖鑑4-3cao_ben.html
木本圖鑑4-4mu_ben.html
昆蟲圖鑑4-5kun_chong.html